近些年,随着BIM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国内对于BIM的应用已呈现出从设计端迈向施工端的迹象,而且有些大型的施工企业已经纷纷尝试了BIM应用,结合自身的业务与项目也总结了些经验,但大多施工企业基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BIM应用看不到效果。作为施工阶段BIM应用平台的研发者,我想先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BIM应用为什么看不到效果?
在讨论这一话题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施工企业自身,究竟为什么要推行BIM?这就要回归到施工行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讲了。在国内,建设行业的大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集约型经营成了决定施工企业能否存活下来的必由之路。据数据统计,我国施工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只有1%-3%,很多项目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多年以来施工行业的管理过于粗放。以前项目利润高,粗放式的管理可行;现在粗放的管理不足以支撑项目的利润目标,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伴随管理模式的变革。
前不久,我参与了“中国建设行业施工阶段BIM应用调研”的数据分析,在参与调研的1500位施工从业者中,有超过80%的人认为,BIM的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但真正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着实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解决掉传统模式下的众多问题才行。基于BIM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了施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为什么政府、企业都要推BIM的真实原因。
BIM是项新技术,新技术的推行一定伴随着从传统到新模式的过度。在现阶段,应用BIM技术的施工企业大多都是为了报奖,通过获得BIM大奖提升企业的BIM品牌影响力;还有一些企业是因为看到BIM市场火热,跟风上BIM,实际只是为用而用。这就导致企业是由BIM中心的人做BIM工作,项目上的人还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施工,虽然上了BIM,但根本没有与项目做结合,更不要提为项目带来价值了。现在BIM应用相对成功的企业,都是在研究BIM应用如何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寻找两条平行工作线的交汇点,交点越多,BIM的发展才越快。想找到BIM与项目的结合点,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阻力,BIM应用实现项目上信息的透明就会影响很多人的个人利益,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总而言之,BIM的推行实则是一次在制度与管理上的变革。
做BIM要有先进技术,更要抓准行业痛点
当然,问题也不都是来自于主观原因,BIM应用平台与业务本身的结合不够也是BIM无法体现其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内,大多数的BIM应用平台都刚刚起步,很多产品还没有找准施工行业的痛点,BIM技术应该为施工企业提供哪些价值。基于对建设行业的多年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项目管理水平落后是影响行业进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也驱使我们走上了BIM与项目管理结合的发展路径。事实上,在理论研究的能力上,科研院校的发展水平远远走在了向我们这样的建设领域平台服务商的前面。所以在BIM5D平台研发前期,我们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都展开了深度合作,就精益建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并行工程(CE)、末位计划系统(LPS)、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等技术理论与5D平台的产品架构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产品的科学化研发过程。
如果仅凭借先进的技术理论做BIM产品,这样的产品肯定不好用。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施工过程中很多的流程、规范都不同于国外,甚至不同地区都有地方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把国内项目管理的流程吃透。在产品设计前期,由我们的业务专家带队深入考察了50多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施工企业,摸清各岗位的技术工作和项目实施流程,为BIM5D平台的搭建做业务输入。在每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都会关注进度延误的问题,所以在这条线上我们做了长期研究,了解各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如何做进度,发现在流程上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施工过程中,进度延期是项目普遍难以解决的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岗位、各工序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关键任务的延后,致使整个项目延期。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排好整个项目进度计划这个切入点入手,运用WBS(工作分解结构)为理论载体,在工程开工前就能做到更完善的进度计划。同时通过BIM技术手段完善信息传递流程,为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及时推送准确的信息,保证各责任人及时收集、分析问题原因,并对其进行整改。在整个流程中,各岗位的使用者完全不会感觉到运用BIM平台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难度,相反可以改进进度延期情况,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在不增加任何工作流程的情况下,积累了最真实的项目数据,为形成企业大数据,真正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这在没有将BIM技术与项目管理结合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从软件的角度讲,市面上大多数BIM软件并没有通过BIM技术解决项目管理的问题。这些BIM软件只是在解决现场技术员的岗位业务问题,没能站在项目管理的整体角度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了BIM但看不到整体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从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为整体项目提供实际价值。我们提供给用户的一整套轻量化的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解决方案,为BIM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扩展性。整个解决方案呈三层金字塔结构,最底层岗位级工具帮助施工一线管理人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这其中包括深化设计、场地布置、BIM算量等。在使用岗位级工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云技术连接到BIM模型上,为跨岗位协作提供数据支撑,这就是BIM5D。BIM5D以BIM平台为核心,集成全专业模型,以模型为载体,关联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合同、成本、质量、安全、图纸、物料等信息,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有效决策和精细管理,从而达到减少施工变更,缩短工期、控制成本、提升质量的目的。再往上一层则是企业级平台,即企业BIM云平台,一个企业会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数据都能集中在企业的BIM云平台上进行企业的集约式经营。领导能够在平台上看到多个项目的动态信息,分析多个项目的进度、成本、安全等数据,及时识别各项目履约风险,又可以进行项目的物资、劳动力资源的集中采购和调配,为企业各业务间数据协同打下基础。同时提供完整真实的项目信息,便于企业通过多维度的信息归总,进行集约化经营和决策。
用BIM就该轻量化
15年初,我们正式提出了“轻量化BIM应用”的概念,在当时受到了业内很多非议,很多声音认为我们的BIM只是小打小闹,做不了企业级的BIM应用。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很多客户如万达、中建、湖南建工、巨匠集团都在企业层面获得了BIM应用的巨大成功,轻量化的这条道路也被行业所认可。
其实“轻量化BIM应用”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是基于我们对全国大量施工企业BIM应用情况科学化的深入分析而得出的。BIM应用的核心是数据,所以BIM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到真实准确的数据。如果BIM在项目上都用不起来,那还何谈数据的积累呢?根据施工单位BIM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提供了一套轻量化的BIM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在BIM发展的前期,帮助施工企业真正在项目上将BIM用起来。
用BIM说来容易,实则困难重重。传统的施工作业流程如何与BIM技术衔接?在用BIM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工作环节顺利有序的进行?如何让企业在BIM上的投入更有针对性,避免在尝试阶段产生大量的浪费性投入?这都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轻量化”的理念就是在保证BIM应用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减负”,让企业投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同时,为BIM使用者提供最简便的操作,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培养BIM人才的成本。
轻量化的基因根植于BIM5D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了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场景,在模型视图中,可以分楼层、分流水段的查找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时间的维度查看施工过程不同阶段的数据。在操作中实现一键过滤不相干的模型信息,让软件高效运转,大大提升了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效率。诸如此类的点还有很多,这都离不开我们对业务的深入研究,最复杂的程序我们写,留给用户最简单的操作。
尖端的技术,成就最适合你的BIM平台
当然有这么大的信心也是基于20多年来我们广联达对整个建设行业的了解以及对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研究。现在,很多施工企业的BIM应用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在选择BIM平台方面,他们的考虑更为长远。BIM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它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就要选择更有实力的BIM平台服务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BIM平台软件都是基于Revit平台做的二次开发,这就带来了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Revit平台的变动就可能导致这些BIM平台无法正常使用。正是广联达公司对BIM发展的坚定决心,我们自主研发的图形平台和广联云等核心技术,保证BIM平台的正常使用不会受任何限制,在这方面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认可。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也将拥抱BIM。作为BIM平台服务商,我们将为更多的施工企业提供最优质、最自由化选择的产品与服务,帮助企业实现BIM应用落地,让每个工程项目成功!
作者:广联达BIM5D产品经理 曾庆发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自“BIM改变未来”,谢谢配合!
最新版的BIM5D已经正式上线了,其中对很多的功能进行了优化,文章的最后我们放上了广联达BIM5D新版介绍视频,大家可以在WiFi环境下观看!
广联达BIM5D新版功能介绍,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广联达BIM5D—新版功能亮点抢先看
1. 基于流水段的现场任务精细管理
2. 构件跟踪
3. 工艺库
4. 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