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NK人物专访)问题与建议- BIM在施工实施中的技术、人、与组织

(BIMBNK人物专访)问题与建议- BIM在施工实施中的技术、人、与组织-BIMBANK

俞晓萌: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BIM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工学学士,曾担任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中心项目BIM工作室主任,负责上海中心施工中的BIM应用管理,他曾参与和负责项目包括:上海中心、迪士尼、广州电视塔工程、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东方体育中心 室外跳水馆工程、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工程等,熟悉BIM应用中的施工方案设计、数值分析、分析算法设计等。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俞先生亦是本平台的特约撰稿人-密斯特费什本尊。

专访

BIMBNK:你怎么看待你目前的工作?

俞:首先我是一个工程师和研究者,其次我才是一个BIM从业人员。所以我的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让工程建设行业的工作效率获得提升。为了让工程师们花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BIM的出现,让我发现它恰好有这种潜力,所以我才投身进入这个领域的。换句话说,如果明天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比BIM更能提升工作效率,那我会义无反顾地换阵营的。

BIM有一种很特别的特质,它比以前的各种在工程建设行业中使用的技术更贴近数据。它就是以几何模型为基本框架的信息数据库,原则上讲各类数据可以无限制地堆砌。鉴于数据的价值在今天人人都清楚的前提下,BIM的潜力能有多大,我觉得已经不能称为是一个问题了。

我目前的工作虽然是以BIM为主,但是按照我的理解,我的工作实际上是:寻找合理的方法让各类工程数据能够高效地聚集和分派;挖掘BIM数据的价值,并让这些价值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服务。

BIMBNK:你如何看待BIM的发展前景?

俞:很显然,工程建设行业的未来里一定有BIM的元素在内;我也坚信工程建设行业一定会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只不过现在BIM发展路线有点曲折。

参考早年AutoCAD发展的历程,其实有一个特征是很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有大量的人有能力对这款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并且有很多人愿意参与其中。因为这个特征,让AutoCAD获得了数以万计公开的和非公开的小程序。这些程序的数量规模远远甩开了其它绘图软件,也造就了AutoCAD在绘图领域的一枝独秀。现在BIM市场上的各种团体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希望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各种平台型的应用相互角逐,但是趁手的工具类应用却着实不多。这样一个现实造成了BIM软件"功能强大但是不好用"的现实,这是影响BIM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在有GrasshooperDynamo这样的工具,起码让我看到了希望,一种让普及变得可能的希望。

问题说的是发展前景,而我却一直在说普及,原因是我觉得"能不能普及""有没有前景"是密切相关的。工程建设行业没有小众奢侈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之分,能造得起建筑的,都挺奢侈的。只有好用的能普及的理念和技术才有生命力,BIM的优秀的理念确保了它光辉的前景,但相对迟滞的应用支持却让道路曲折。

BIMBNK:你怎么看待BIM之类的新技术?

俞:"新技术""革命"一直被当作褒义词在使用的,持相同观点的人多到可以组成一个大规模的教派了。不过我最近看到一个对比,挺开脑洞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互联网的传输速度不见得比快递快。如果数据量足够大,比如几百个G,那么把硬盘直接快递过去,比网际传输要快多了。有个美国科普博客博主算了一笔账,美国联邦快递有六百多架飞机,平均每天能运1.2吨货,如果装满1TB的硬盘,它们每秒传输的数据是现在整个互联网的一百倍;如果把硬盘换成体积更小的SD卡,那么联邦快递飞机的数据传输速度是互联网的一千倍。现在互联网流量每年增长29%,按照这个速度,至少要到2040年才能追上联邦快递现在的速度。

新技术有时未必会胜过传统方法,从上述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也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快递的数据传输比互联网快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第一,数据量必须庞大;第二,数据必须记录在高密度存储介质上。传统方法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胜过新技术的,所以我认为不应该秉持"唯新主义",有时也应该适当地考虑传统方法的合理性。

BIM上,也不应该过于追求高可视化、高自动化的目标,起码现在暂时不应该这样。过高的投入和不匹配的产出,从长远来看,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发展。

BIMBNK:你认为施工阶段的BIM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俞:我认为施工阶段BIM应用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易用性""经济性"

施工阶段的BIM与其它阶段的BIM之间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对结论要求的不同,这是由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设计阶段应用BIM是为了能够更快出图、更快修改、更准确的空间关系;运维阶段想用BIM,是为了能够把各种监控系统、分析系统和反馈系统基于一个框架下统一起来。施工阶段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管人、管物和管钱,所以这个阶段的BIM应用也应该为这些目的服务。

如果把深化设计工作也归入设计阶段的话,施工阶段的BIM对于几何模型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想来只有算工程量时能用得上。其余工作都可以用指令的形式传递信息,或者用草图也可以说清楚要求。如果事事都从模型获取,至少在当下的一段时间内很不经济,也很难吸引用户。

此外,施工阶段的劳动人员主体是技术工人和劳务工人,即便是项目管理人员,相对的受教育程度也有限,对于新事物的学习热情和使用热情也不高。只要使用不方便,任何技术都会很快被弃用。

所以一味强调技术和理念有多么先进,多么符合时代潮流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要在较长的时间内获取并保持一定规模的使用群体,必须要在技术的"易用性""经济性"上下功夫。在这一点上,很多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目前做得还不够好。所以,现实情况就是叫好不叫座,口中称颂着BIM多么有价值,却是以背相对着。

BIMBNK:你认为理想的BIM团队应该怎样?

俞:我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也很难描述一个理想的BIM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不过,我一直认同一个观点,就是新技术团队应该具备多样性。

当一个团队具备足够的多样性,所有的成员的知识体系都有所区别,这个团队就能够具备更全面的视野,工作推进也更容易获得认同和合作。纯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多数情况都会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成本控制、法律规定、用户感受等问题都容易被忽略,但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解决方案会不会被接受。

此外,前一段时间我还听说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解释,认为具备专业多样性的团队更具活力,是因为团队内有不同专长的成员都不愿意在外行人前丢脸,所以更愿意使自己的想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如果非要选择自己的理想团队的话,我希望除了BIM人员和建筑工程师以外,最好能有懂一些基础学科(例如数学、物理)的人、懂一些经济学的人、懂一些心理学的人、懂一些人文知识的人。总之,艺多不压身。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院士专访丨刘加平:所有建筑走向绿色是历史的必然
院士专访丨刘加平:所有建筑走向绿色是…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
夏海兵:CIM数据的组成及对底层基础图形平台的要求
夏海兵:CIM数据的组成及对底层基础图形…
弱电设计师需要做哪些工作?具备哪些能力?如何快速成为弱电设计师呢?
弱电设计师需要做哪些工作?具备哪些能…
产品专访 | 国产 BIM 引擎系列报道二:蜘蛛引擎(文末有彩蛋)
产品专访 | 国产 BIM 引擎系列报道二:…
大咖专栏 | 融合建筑新业态,匠心打造好图书
大咖专栏 | 融合建筑新业态,匠心打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