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琬玫:逐梦BIM设计

来源:智慧建造百人

访谈嘉宾简介

卢琬玫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BIM设计中心主任

        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1

记 者:看您的简历,最大的感受就是满眼的获奖证书和奖杯。2016-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美国AEC Excellence Awards “全球BIM大奖赛”奖项,因此成功入围2019年该赛事的全球创新人物,极大提升了我国BIM技术在国际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018年她带领团队获得了第一届WBIM国际数字化大赛中的四项大奖,包括一项设计组卓越奖。并且,连续多年斩获“海河杯”“创新杯”“龙图杯”等国内建筑大奖、BIM大奖,累计获奖57项,成为国内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数量最多的BIM专项设计团队之一。这些奖项都来自于国内外含金量、知名度很高的各类比赛活动,外界很关注你是如何带领团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被誉为获奖专业户,这其中有啥秘诀吗?

卢琬玫:

  秘诀谈不上,就是工作中会比较注重BIM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领域,而BIM是一项包含信息化、模拟化、协同性等多种特征属性的新兴技术,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发挥BIM技术自身的鲜明特征,是我的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的重点。

  首先,我们始终致力于BIM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充分考虑BIM技术的特性与中国建筑领域自身特色的融合。BIM引入中国时,由于与中国本土的设计思路、制图习惯不同,造成了许多制约,无法全面发挥BIM技术优势,行业内推行也面临困局。我们的团队发挥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优势,结合国内设计行业的特色,在摸索中不断实践,通过对BIM设计技术中的要点进行分析,对传统的设计流程、岗位职责、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BIM设计的特点及要求,梳理总结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全过程的运营体系及工作模式,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按岗位细分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最终总结出一套应用模式,实现设计单位直接利用BIM进行协同设计,避免传统设计模式的信息传递弊端。从而提升设计水平,确保项目质量,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将BIM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我们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的这套适合中国本土的BIM设计工作流程、协同工作模式、BIM模型分级和数据传递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也成为我们的核心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其次针对一些专项应用领域,我们也进行深入研究及应用,例如非线性建筑设计。由于传统二维方式在空间设计表达上的局限,针对高品质地标性建筑中的复杂体量,我们的团队将BIM技术与参数化手段相结合,对非线性形体进行三维设计与优化,引入相关设计参数进行可控调节;对结构构件进行空间定位,配合电算优化结构设计;对建筑表皮结合构造进行嵌板划分及规格优化;以REVIT为平台,整合全专业设计,实现全专业协同设计和重要节点构造的精细化设计。

  针对可持续设计领域,我们的团队将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成果打造出利用BIM技术进行绿建设计全过程的I.A.O.体系,该体系不仅能够助力绿色建筑决策,帮助可持续分析,还确保了利用BIM技术全专业协同工作及绿建技术落地,大幅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最后,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全专业的BIM设计团队,这些年来也积累丰富的BIM设计及应用经验,在实际工程中会针对各类型项目的自身特征,不断尝试寻求与BIM技术结合的切入点,切实提升设计品质和工程质量,从而实现使用BIM技术的初衷,以技术水平推动行业进步。

2

记 者:我们知道,你在国内很早就开始从事BIM设计的研究,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BIM科研课题,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计中应用研究》《BIM关键技术研发及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导则》。你还主持完成了天津市地标《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 取得相关知识产权14项,还出版了很多推广普及BIM设计技术的书籍、专著等等,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我们的理解中,设计是一种很费脑子的工作。很多人看到你干的这些工作,都会问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做到这些的?是因为对BIM的热爱吗?这里面我们看到已经不单单是BIM技术的问题了。

卢琬玫  

  其实就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利用项目实践积累经验,结合课题研究总结成果,通过各层级标准、专利、软著、书籍等全面的对BIM技术进行系统梳理,一方面是把自身的经验通过总结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确实希望能为行业做些贡献。

  天津建院从09年开始对BIM进行试点研究,我就是最早一批开始接触BIM的人,从试点研究到实际工程实践,我们不断积累着BIM技术应用经验,也对其信息化特征、高仿真特性、管理高效化特点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2012年团队开始承接天津建委的委托,进行《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计中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201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此期间我们总结经验形成了针对设计工作的院内BIM技术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在2016年完成了天津地区的第一部BIM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2018年我们结合导则颁布两年期间的问题和经验,在天津建委的委托下开始了天津第一部BIM地标的编制任务,《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于19年11月正式颁布实施。

  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没有停下研发的步伐,承接多项研究课题,其中天津科委委托的课题《BIM关键技术研发及共享信息平台建设》获得201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三册BIM专业书籍;完成多项知识产权的研究等。不仅如此,天津建院还牵头成立了天津市BIM创新联盟,推动我市BIM技术产学研同步发展,并受邀在全国范围内举办BIM培训工作,培训对象涵盖了高校、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及建设方。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BIM技术在我国的良性发展。

  可以看到,每一个成果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得来的,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再通过不断的思考及研究总结,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科研体系。身处BIM领域的十多年,在见证了BIM技术在国内发展的诸多历程,感受了BIM推广的不易,所以更加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向国内的建筑行业同仁分享,一是抛砖引玉吸引更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二也是希望我们走过的的弯路,其他的同仁可以避免。

3

记 者:我们知道你所在的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创立于1952年,也是天津最大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单位,你带领的BIM设计团队取得了很辉煌的业绩。回到设计的本质,从你多年的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理解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对于BIM的正向设计也是业界讨论甚至争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你如何理解BIM的正向设计,什么是BIM正向设计?BIM正向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难点?

卢琬玫:  

  我们通过多年项目经验的总结,对于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是体会颇深的,可以说BIM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革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即: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同步调整的协同设计方式。在BIM设计过程中,不仅是利用三维模型对整个建筑设计的成果进行数字化体现,更重要的是基于BIM的三维思维模式,对建筑的形体、空间、功能等进行整合,各专业设计人员在同一数据源模型中进行设计完善,共同实现协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设计模式中因数据割裂而带来的一系列设计问题。随着设计的不断完善,模型也在不断完善,而模型自动生成的图纸也能有效避免大量错漏碰缺问题,这无疑极大的提升了设计的质量和品质。

  我们所谓的正向设计,强调的是发挥三维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各专业协同设计最终达到高品质的设计成果。这就需要项目从设计方案阶段开始,BIM技术就参与其中,各专业设计人员通过同一BIM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其设计成果向后续传递,直至设计完成。这么做既能提高了设计的完成度和精细度,减少二维的设计盲区,也让模型服务后期施工成为可能。

  BIM技术推广多年,为业界普遍认可,但在推行过程中,对BIM技术的使用却不尽人意,大量行业内企业对BIM技术的使用停留在点到为止、应付了事的层面。我感觉造成这样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掌握BIM技术的设计人员还非常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小型企业使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的成本偏高。

  另外,BIM是市场规范化的产物,是建筑业生产标准到位的产物,我国的BIM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国内各层级BIM标准使用、评级,认证标准还是不足,导致BIM在国内的实践推广程度较低,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应对各环节的协同,这也为今后行业内的工作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4

记 者:BIM技术已经被住建部列入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变革的革命性技术,各地也都纷纷出台了各类BIM的实施意见。BIM技术也确实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了很大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BIM技术的应用目前也是层次不齐,各种概念也是层出不穷,包括近期炒的很热的CIM(城市信息模型)。从你的理解看,BIM技术未来的应用趋势是什么?个人学习BIM、单位应用BIM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卢琬玫:

  BIM的应用优势很多,其中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可出图性、优化性、模拟性是大家熟知的BIM技术的八个特征,其中高度的信息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与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GIS智慧城市、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未来方向不谋而合,BIM模型的关键是信息,如何将模型承载的高质量信息有效利用并与上游对接,应该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感觉个人或者单位在学习BIM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自身或单位的定位、特点来进行尝试。

  以个人为例,立志BIM行业发展的个人可以先结合自身的专业及意向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无论是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方向都可以寻求该方向的BIM体系进行学习。

  就企业来说,则应该视企业自身的性质及规模来制定BIM的发展方向。以设计企业为例,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BIM团队,制定BIM企业标准的方式开展BIM工作,进而形成全面推广;而中小型设计企业则可以采取企业定制的方式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BIM应用模式,用以开展BIM设计工作。

作品成果

国家海洋博物馆

项目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中心生态城滨海旅游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本项目利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多软件设计及优化,最终实现了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自身功能的完美呼应,而建筑表皮的细节设计也成功诠释建筑物宏大与精美的和谐统一。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项目获得了:

2019全球AEC Excellence Awards(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中型项目应用一等奖

2014“创新杯”最佳BIM建筑设计二等奖

2014“龙图杯”BIM设计一等奖

解放南路文体中心

解放南路文体中心项目,北方首座零能耗建筑。项目已获得美国LEED铂金认证、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位于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居住区,总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为起步区标杆型建筑。本项目利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设计及可持续分析,秉承自然生长理念,从信息收集、环境分析、参数模拟形成方案形体,到被动措施选用及主动措施的优化逐步完善建筑设计,最终实现零能耗设计目标,成为国内首个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的绿色生态居住区。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项目获得了:

2012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中获得了最佳BIM绿色分析应用奖一等奖

2013年“龙图杯“全国BIM大赛 二等奖

2014 年“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获得了“BIM应用大奖”

2017全球AEC Excellence Awards(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可持续设计二等奖

2018WBIM全球数字化大赛设计组卓越奖

清数科技园项目

清数科技园位于京津冀的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北京天津中心城区、主要机场、码头均小于100公里,是京津冀重要的门户区域。项目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作为园区起步区的首座旗舰项目,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孵化做出重要贡献。项目总占地面积91,437㎡,总建筑面积33,000㎡。项目面积大,形体复杂度高。建筑取意扬帆起航,流转的表皮与变化的形体体现了园区科技创新的整体形象。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正向设计,实现设计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而参数化手段帮助其实现了复杂空间的智能生成和深化设计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项目获得了:

2018年度“创新杯” 体育BIM应用二等奖

2018全球AEC Excellence Awards(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中型项目应用一等奖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

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项目总占地面积91,437㎡,总建筑面积33,000㎡,。项目整体分为两个区域,其中包括一个拥有5000个座位,可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多功能体育馆。该项目全程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利用BIM数字化技术进行全过程信息传递,实现了数字设计和交付。利用参数化手段进行非线性形体设计及优化,实现复杂建筑形体的三维设计、全专业协同设计、重要节点构造的精细化设计,打造符合体育建筑个性的高品质地标建筑。

卢琬玫:逐梦BIM设计-BIMBANK

项目获得了:

2016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的一等奖

2017全球AEC Excellence Awards(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建筑设计类二等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中亿丰数字专场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00平或高于24米的公共工业建筑设计和审查阶段全市范围内应用BIM技术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线试运行!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