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BIM之父”查克?伊斯特曼(Chuck 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论原型。截止2015年,BIM在世界各国建筑行业的应用情况如下图:
(来源:万达《BIM总发包管理模式总体概述》)
而说起BIM带来的变化,我们往往会先想到碰撞检查避免返工和变更、施工方没法多报量、请咨询方抽筋算量这个事情也可以省掉等。
这些改变都将是真真切切的,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下面的三个改变非常重要,地产成本人要关注,现在就要思考应对之策。?
1BIM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更好的算量软件,而且还有一个全新的职业高度
“一键算量”代表了多数同行对BIM在造价领域应用的认识。
的确,在有了BIM后,在理论上我们从BIM模型里读取工程量简便快捷,可以免去了算量的烦琐工作,“算量”这个历来费时费工争议频的老大难问题将成为历史。
既然,算量由BIM完成,那么,我们能做的事情岂不是变少了。
如上图所示,现阶段我们大部分造价师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如图左,计量48%、计价32%、控制20%;现在BIM来了,计量48%的这部分工作由“一键完成”了(相当于设计师完成了)如图右,因而,有这样的说法“以后算量的这部分钱,可能要划入设计师的口袋,造价师的收入要对应减少了”。
我的看法有两点:
(1)BIM代替我们算量后,不是我们做的事情减少了,而是事务性的事情减少了。
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一确定、二控制。吃瓜群众都知道,我们的重点是“控制”而非“确定”,但“确定”在事实上成了我们在工作时间上的主要投入。这样一个错位,并非我们造价工程师所愿望,而是现实条件的产物。
而现在,BIM来了,这一错位也迎刃而解,造价工程师即将回归本位-做好“控制”这项更有难度的管理性工作。
(2)BIM代替我们算量后,我们的收入不是会减少,而是会增加。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收入,从而都不是用他所完成工作的量的大小来衡量。
BIM“一键算量”后,我们在工程造价上的工作范围、内容确实是减少了,可以称为量的减少;
BIM“一键算量”后,我们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践行N年前造价工程师考试和N年来继续教育中所教授我们的造价控制、事前控制、价值工程等等内容,可以称为质的提升。
量的减少,让我们腾出手来,做更多“质的提升”。利用BIM技术实现成本管控前置,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BIM将助我们摆脱“算量”的束缚,登上一个全新的职业高度。
2别只把BIM当成一款比CAD更先进的设计软件,它的使命是平台,而我们都将在上面干活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中文“计算机辅助设计”。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中文“建筑信息模型”。
字面就可看出,BIM与CAD不是一回事,并非只是“更先进”。我理解,BIM与CAD,是肩负完全不同的历史使命,CAD是技术的进步,而BIM则是管理的革命。
2000年左右,CAD让设计师扔掉了图板、丁字尺,电脑代替了手工绘图,“趴图板”、“画图工”这些与智力劳动格格不入的形象也一一剪除。
现在,BIM来了。但这次没有扔掉任何东西,显示器、键盘、鼠标一样少不了。那怎么体现“BIM带来的将是管理的革命”呢?BIM带来的不是硬件的改变,该有的硬件一样不会少,反而会有增加;而软件,大幅提升,比如图纸的云端管理功能BIM+云技术、BIM+3D打印、BIM+VR、BIM+大数据等,都将给项目管理带来革命性颠覆。
而你我当下所看到的BIM在设计上的应用,仅仅冰山一角,BIM正在实现一个将设计、工程、成本、运营等全专业、全寿命期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平台。
这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既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
3最后,BIM给予我们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公平的市场机会
同行中有很多80后、90后都有这样的感慨,当我们有条件报考造价师的时候造价师已经不那么吃香了(造价师制度起源于1996年,已经考了近20年);当我们有能力开个造价咨询公司的时候整个造价咨询市场也已饱和,有如我的工资够还贷款的时候房价已高不可攀。
这种情况下没有变化,我们很难一展才华。
现在,变化来了。
你我,正好赶上。
BIM技术将掀起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已经改变了整个设计行业,也即将彻底颠覆传统的造价行业。你停下脚步,看身边、BIM,静悄悄,这正是行业洗牌前的宁静。
不是“万万想不到”,而是万万总是在我们想不到的时候,早已想到、布下重金。
2011年,万达长白山威斯汀酒店,成为万达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至2015年,设计应用BIM的项目共30个(占19%)、施工61个(占53%)。(来源于万达《BIM总发包管理模式总体概述》)
2016年12月15日,广联达与大连万达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两个公司在BIM领域进行战略合作。
美国斯坦福大学整合设施工程中心(CIFE)总结了32个项目使用BIM技术后的效果,包括以下四项:
- 预算外变更消除40%
- 造价估算所需时间缩短80%
- 通过提前发现和解决冲突使合同价格降低10%
- 通过协同使项目建设工期缩短7%,从而更早回收投资
达其一者能行业立足,先于同行而达三项者将成为那个20%;当大众普及时,后面的那20%,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
机会,显而易见;
选择,各不相同。
一个新东西来了,总会打破宁静、引起恐慌,曾有人说“BIM来了,造价师要失业了”。套用这句流行语来说,不是造价师要失业了,而是有些造价师要失业了。如果我们所能做的、BIM都能做,我们选择去做BIM的竞争者(Competitor),毫无疑问我们必定败下阵来;但如果我们不仅懂设计方案比选、擅长供应商甄选和管理,还能运用BIM进行这些管理工作,那么BIM只会成为我们的工具,我们是BIM的Boss。
所以,我的应对之策是:武装自己,做BIM的Boss而不是Competitor。因而,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
1、我们与软件的关系
理论上,一个软件能做的事情再多、功能再强大,也远远不如一个人。但实践中,人机大战从深蓝到阿尔法,人类两次败北?。
因而,我们对进化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该朝哪里努力?首先,我们要规避软件所擅长的领域,比如能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算量就首当其冲,套定额次之,所谓“避其长”。其次,我们要在软件捉襟见肘、而我们尚可长袖善舞的领域里勇往直前,这个领域就是人的领域,与人的沟通和协调,软件永远也不可能胜出,所谓“扬其短”。
2、?造价工程师与工料测量师的关系
在一次成本圈铁杆群的聊天中,有朋友问到我国造价工程师与国际上工料测量师的差异,我认为主要差异在于所能覆盖的时间段不同,我们造价工程师多局限于建造阶段,而工料测量师则是全寿命周期,多出一前一后。
而BIM所擅长的领域,正是建造阶段。
因而,我建议处理好的第二个关系是我们与国际上行业先进标准的关系,拉近你我作为一个优秀的造价工程师与工料测量师QS的距离,就是拉大了你我于BIM的优势。
3、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昨天,你我埋头在造价咨询的抽筋算量岗位,或者扎根于目标成本的编制与审核,又或者忙碌于各种招标程序而日复一日。
昨天,你我喜欢数字、不善于文字,更不喜欢言说和公开表达你的主张和立场,又或者专注于成本工作手册里的条条框框,而鲜有走近加工厂和施工现场。
昨天,你我可能往返于公司与家庭的两点一线而从未有过曲线和波动,或者沉浸在一亩三分地丰收的自我错觉中。
而今天,你和我一样,可以有个选择。
可以任由专业的冲动而做一件与专业人士一起大开脑洞、激起火花,还可以跟上趋势、顺势而为与行业翘首同堂探讨、聆听尹贻林老师的倾囊相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