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5日23点,201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揭晓,88岁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该奖项是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
在国际建筑界同行中,矶崎新以富有远见而著称,自1960年代以来,他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对“空间艺术”的深入执着以及超越国界的工作方法屡屡得到事实印证。这位多产的建筑师一直致力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重新诠释建筑领域的全球化影响,并鼎力支持年轻从业人员的培养发展。通过对各大洲建筑技术的掌握、对场地和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细节的丝丝入扣,他的严谨与灵活得到了完美展示。
2019年度评委会的评审辞这样写道:“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刻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有;他对有意义建筑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断演进,其方式方法总有新奇之处。”
矶崎新
矶崎新在建筑方面的早期成就出现在盟军结束对日本的占领之后,当时这个国家正努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在30岁之前,至少进行了十次环球旅行。我想感受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并在日本国内广泛游历,也到访过伊斯兰世界、中国的深山乡村、东南亚以及美国的大都市。只要有机会我就要这么做,而且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才是建筑?”这位普奖得主回忆道。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08-2014年,中国上海(照片由Chen Hao提供)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1981-1986(图片来源:石元泰博)
美浓陶瓷公园,1996-2002年,日本岐阜
2009-2015 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
2004-2015 建川博物馆聚落,日本侵华罪行馆,成都
2003-2008 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
关于普利兹克奖的讨论
每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这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该奖项由芝加哥的普利兹克家族成立,获奖者会收到10万美元的奖金、奖状以及铜质奖牌。
去年,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获得普利兹克奖,多西设计了大量社会保障性住宅,这显然符合普利兹克奖近年来所发出的信号,即建筑应该为世界上99%的人负责。
201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是日本建筑师坂茂,他用可循环的硬纸管为灾民建造住所。同样,2016年的普奖得主、48岁的智利建筑师亚历山大·阿拉维那(Alejandro Aravena)也与之前几年获奖的“明星建筑师”风格迥异,和多西一样,阿拉维那的项目几乎都集中在他的家乡智利,他最为出名的是设计社会保障性住宅。
近年来,普利兹克奖发生了转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惊喜。普奖的关注点从夸张的自我表现转向社会刚性需求的满足。2017年获奖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师拉法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门·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原本籍籍无名,普奖成了他们首度被认可的标志。在过去几年中,丹麦建筑师比雅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的获奖呼声颇高。现年44岁的英格斯有着丰富的履历,其中包括阿麦格资源中心——一座将废弃物转变为能量的工厂,以及哥本哈根的经济适用型住宅群。
普利兹克奖是否会继续将那些“美学至上”的“明星建筑师”拒之门外?是否将持续关注那些着重处理社会议题、诸如城市密度和保障性住宅的建筑?是否会对于可持续性给予更多的重视?
授予普利兹克奖得主的铜质奖牌上刻有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留下的基本建筑原则:firmitas、utilitas、venustas,即建筑应该兼具力量、功能和美感。这一原则是否贯穿整个普利兹克奖的历史?对此,普利兹克奖的执行董事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回应道,奖项的目标从建立之初起不曾改变,即认可建筑是一种艺术,并且服务于人类。每一年,每位评审都独立评判如何演绎这些目标或是希望传递怎样的信息,不过,她的确认同,近年来评审对于服务人类的意义越来越重视。
________________
链接:矶崎新获颁奖辞原文矶崎新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他博学多才、影响力深远,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师。1960年代,矶崎新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成为首位在东西方之间建立深厚而持久关系的日本建筑师。他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拥抱前卫,从不安于重复现状,而是勇于挑战。他对意义非凡的建筑孜孜以求,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优质建筑精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风格派别所限,反映其持续不断的演化,始终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别出新意。
50余载的建筑实践中,矶崎新通过他的作品、著作、展览、组织重要会议和担任竞赛评审,对全球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青年建筑师,赋予他们机会发挥自身潜能。福冈香椎集合住宅(1988-1991)以及富山县城镇面貌(Machi-no-Kao)计划(1991-1999),他便邀请年轻的国际建筑师在日本共同开展城市催化项目。
矶崎新的作品类型多样化,包括从乡土特色到高新科技的多元呈现。显然,他没有追随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从1960年代初的“空中城市”规划理论,足见他对于未来城市图景的早期探索,该设计构想是建造一座凌空盘错于传统城市之上的多层城市空间。他在日本家乡的早期建筑作品之一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1966)堪称日本粗野主义风格的建筑杰作。而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1974)和1974年开放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等项目则揭示出一种更为个性化的建筑美学探索。美术馆的建筑设计采用立方体造型,清晰的几何形态反映出他对空间留白与格网结构的偏爱,以期在展示不断更新的艺术作品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感。
多年以来,矶崎新的影响范围和项目作品已经扩展至全球众多国家,涵盖各种不同的规模和类型。在美国,矶崎新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当属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1986)和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总部大楼(1991)。前者是对拱顶形式的设计研究,或者他所称的“圆柱体的修辞学”,后者则是对几何形状更为有趣的创作应用,颇具后现代风格。
许多人通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圣乔治宫体育馆等著名建筑了解到他的作品。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北京、2008年开幕的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以及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矶崎新近年来仍保有非凡的创作活力,不断创造建筑代表作,如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11), 与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合作为2011年海啸受灾地区设计的可移动充气音乐厅“新方舟”(2013),以及2018年落成的米兰新地标——气势恢宏而不失优雅的安联大厦。这些建筑作品无疑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理解错综复杂的区位环境并由此创造出一座非同凡响、精心设计、鼓舞人心的建筑,从城市尺度格局到建筑内部空间都成功可行。
显然,他是当代全球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断的探索中,不畏变革,勇于尝试新思路。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于对哲学、历史、理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汇东西,绝非模仿拼贴,而是另辟蹊径。作为慷慨奉献的典范,他支持并鼓励其他建筑师,无论处于竞争关系或共同合作项目。鉴于上述原因,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选出矶崎新作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