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道路供给、控制机动车数量,交通拥堵的困局仍无法破解?管线泄漏、“马路拉链”成痼疾,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乱局如何厘清?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上,隧道股份公布了由其打造的城市管理前瞻技术和落地项目,为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病”的解决提供了新技术与新思路。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管
一个在上海内环内工作的白领,每周会收到APP推送,提前知晓本周上班路线是否有施工计划; 超载车辆凌晨违规驶上大桥,桥梁会自动感知微小受力变化,自动报警并通知管养单位……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在上海部分交通设施上“试运作”,上述“智慧城市”的愿景正在逐步走进现实。
据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段创峰介绍,该平台是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集快速检测、GIS与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和大数据挖掘于一体,可应用到道路、桥梁、隧道等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只要在交通设施中植入带有信号发射功能的传感器,将传感器与平台相连,就可以实时监测每一座设施的荷载和运作状况。
以平台试运作的松江辰塔大桥为例,大桥中植入了181个不同种类的传感设备。塔顶的GPS测量站可以监测并预警桥梁的结构变形问题; 路面下的动态承重仪可监控车辆荷载,准确判断超载车辆。微观监测的数据会被实时发送汇总到平台上,单个项目的运营养护部门可通过平台的数据接口接收,利用大数据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平台已经在一些在建以及建成的道路、桥梁、隧道示范段应用。如:对已建成使用的大连路隧道进行包括结构健康、通风、渗漏水、车流量的监测;对正在建的虹梅路隧道进行从施工工况到建成后运营管理的全寿命监测。随着未来参与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增加,平台收集的数据体量更大,政府相关决策机构通过平台的开放接口获取的数据,将有效辅助其分析、布局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今年年内,这一系统把上海大量设施用‘物联网’技术串联在一起,通过现有设施的智慧化运作,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与便利。”段创峰说,未来,随着更多新兴技术融入整合,该平台还将引领城市交通设施管理全面进入更高一级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时代。
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巡检
当地面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满负荷”,在未来,体量巨大的地下空间有望成为上海布局智慧城市的重头戏。上海临港新城已经规划了约8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由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设计、隧道股份路桥集团建造的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项目便是上海综合管廊首批三个示范项目之一。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副院长周良介绍,为实现运维智能化,隧道股份为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开发了“无人巡检技术”,自动检测各种管道运作状况。在管廊顶部设有“轨道巡检机器人”,搭载多种精密传感器,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安装燃气浓度探测仪,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燃气管道的泄漏、破损等情况。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项目也因此成为上海首个实现“智慧巡检”的管廊。
周良表示,上海是中国综合管廊发展的先驱。从建成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综合管廊工程——张杨路综合管廊,到建成今天的临港综合管廊,通过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平均能够为城市节省约60%的维护成本,平均每百公里管线仅需不到10名技术人员进行保养。而未来,综合管廊+数字化管理+物联网技术,更将帮助运维人员方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见习记者 迟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