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PPP、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工业化建造、建筑师负责制等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全新模式被推出,国家投资动向、房地产以及建筑市场与过去一些年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新的市场热点在哪里?
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如何?
行业管理又有哪些新举措?
企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为此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于7月28日在上海规划设计中心召开“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论坛”,为企业提供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机会。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对话交流两个环节。主题演讲环节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姜国翔主持。上海市住建委建筑市场监管处副处长沈宏、华建集团总裁张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院副总经理周茂刚、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伟军分别就BIM技术应用、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走出去”开展EPC等专题发表了演讲。下半场对话由《建筑时报/设计》主编、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武英主持,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柳玉进、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晓宁、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武浩、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严阵就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观点碰撞。
关键词:BIM应用蓝图转白图
(上海市住建委建筑市场监管处副处长沈宏)
沈宏说,BIM技术对整个行业的改变是革命性的。通过BIM技术,将建筑业管理的几大关键点串联起来:数字化交付、白图替代蓝图、建筑师负责制、工程总承包、建筑工业化等,因为都与BIM的应用相关。他说,2017年,上海进入BIM全面应用阶段,意味着上海规模建设工程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项目,都应当应用BIM技术。从今年上半年统计的数据看,规模以上的项目331个,有284个项目即将或者正在应用BIM技术,占比大概在84%。
沈宏说,上海正在着手通过设计、施工多家企业试点,在两年内做到内部所有项目应用BIM正向设计。同时政府通过联合审批机制,从方案设计开始,一直到施工图审查,到竣工归档都要求业主提交模型,同时政府所有部门基于一个模型进行审查和审批。现在设计、施工各自建自己的BIM模型,设计院的模型施工单位不用,因为设计院做的施工模型达不到深度要求。而施工单位建的又可能不符合业主后期运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政府审查审批的转变,推进相互之间的融合同时提高效率。
全面应用BIM技术后,所有的信息和属性都很详尽,大量的审批其实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批就可以取消。这个转变,他的预测是两年。
推进蓝图转白图,现在上海房建项目已经全面要求二维设计图纸以PDF格式数字化交付,设计师和企业负责人都要签字。竣工归档,要求提交两套图纸,一套是设计院做的经过施工图审查的图纸,一套是竣工图,都必须负责人电子签名。白图替代蓝图之后,城建档案馆只认可竣工图由设计院来画,从理论上来说,谁设计谁负责,施工则是按图施工。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项目设计院并不负责施工图的深化设计,是由施工单位做的。这牵涉到责任问题,为此建筑师负责制、EPC总承包模式的推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责任可以到底。
在推进装配式建造的过程中,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设计,后期构件的预制、建造、装配会产生很多问题。装配式建筑必须采用BIM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设计、施工必须做进一步的融合。总承包模式的推出将原来的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打通,保使设计、施工相融合。最近上海总承包模式的管理细则规定工程总承包的项目,勘察、设计、施工都填一家,就是工程总包单位。如果总包由设计院承担,那就必须具备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虽然施工可以发包,但是责任还是设计单位的。工程总承包究竟设计还是施工主导?那就取决于能力,决定于市场。现在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在向两头延伸,未来必将融合,不分你我。过去设计、施工、业主可能各自会建立一套BIM模型,通过总包模式只需要一套,有利于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BIM全面应用之后,将来人工算量会被电脑取代,政府将明确将来的算量从二维转到三维算量为主。还要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面引入BIM技术。今后三年内BIM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常态化,质量、安全、造价都要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政府将不再花精力去推,而是回归监管的职能。也期待这个时间早点到来。
关键词: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
张桦演讲围绕“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表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他从建筑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建筑师负责制”是个问题吗、中国“责任建筑师”制度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对目前建筑师综合能力、技术水平等提出了希望。张桦首先回顾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总体的建筑设计地位在逐渐下降。张桦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建筑师设计的房子有太多的雷同,千篇一律,很多房子总体的品质不是很高,另外一个是抄袭。
“建筑师有为才能有位”,那么如何发挥建筑师的作用?张桦认为,“关键是要有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件事情落地,建筑师负责制是一个很好的造势。”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在搞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张桦希望借此次大会在行业内形成一个共识:“首先,建筑师负责制是中国建筑业制度的重要环节;第二,建筑师负责制是提高中国整体建筑物品质的必要途径,项目经理主要关注进度、造价、质量,建筑师来负责社会效应;第三,建筑师负责制是中国建筑师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建筑师职责、服务范围、标准要跟国际接轨。”
他认为设计单位在业务承接模式上应向工程全过程技术管理的模式过度,改变注册建筑师目前单一的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定位,转向设计监理总负责、建设工程全过程技术总控等工程主导身份,加强建筑师的工程协调、团队领导、采购招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培养,提升建筑师全过程技术控制能力。针对目前国内设计阶段各专业割裂严重的情况,现阶段首先尝试设计总承包的模式,由建筑设计单位整体承接设计任务,而后根据需要进行装修设计、景观设计、幕墙设计、亮化照明设计等分项委托,通过设计总包的方式对设计环节进行整体控制。
在设计总承包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设计单位承接代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进行工程总承包,充分发挥建筑师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国家现在推全过程工程咨询,今年国务院和住建部都出台了文件,但是如何落地?周茂刚认为,要站在项目自身,站在项目全生命周期,把几个主要的工作,包括从策划、咨询、可研、立项、设计、造价一直延续到最后。
全过程咨询未来咨询、监理、设计企业谁为主?周茂刚提出“设计+”的概念,具体情况要基于设计企业的特点和项目需求。他以同济设计院为例探讨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实践方法。同济将公司业务分了四个方面,有咨询、设计、项目管理等,然后将所有业务链上的点串联起来,找出阶段与阶段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关联。
全过程工程咨询有几个方面可以明确:一个是企业的联合或合作;第二个是从优先引导投资咨询的角度,把几个大业务板块串联起来,建筑师起主导作用;另外就是面向企业。
周茂刚认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推行还是得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企业可以与做其他阶段咨询的企业合作。
关键词:“走出去”
从为全国规模以上造船厂做设计,到近年来在新领域有许多拓展,中船九院逐渐走向城市化建设和海外EPC的发展。中船九院副总裁孙伟军说,“原来讲全过程服务更多是从咨询开始到工程,我们在这几年也投入到投融资项目和工程的总承包项目。”
中船九院在海外的项目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传统的工程设计;二是总承包;三是专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方面,他们去年刚完成近10亿元的EPC埃及亚历山大船厂的改造项目,项目前后历时五年,收到100%的尾款,也达到预期目标。
在这些年做海外项目中,九院有几个转变:第一,业务从传统的亚非国家向发达国家扩展,整机也开始向美国出口。第二,从原来卖设备,到现在直接按照条款向外承担设计施工总承包,还有就是直接输出管理机制和设计技术。第三,海外项目从设计规范和标准上走上标准化。孙伟军说,“他们在埃及的一个项目,首先推出中国的标准走向国际,同时也按照双重的欧美标准进行组合。”第四是适应FIDIC体系要求的管理模式。第五是人员团队,能够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也开始尝试属地化人员的使用。
最后,孙伟军总结了海外承包业务的思考和体会。首先,他认为,要全面识别项目风险,谨慎确定交易,不同的国家,风险识别也不同。而且海外工程还涉及到投融资,对这些合同体系,要有不同的应对之策。第二,中船九院“走出去”是以设计为龙头,带动总承包发展,严格控制预算,限额设计。因为海外项目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第三,要培养一些海外团队,一个是自身队伍的培养,一个是属地化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李武英: 2017年,对于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是处于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
柳玉进:如果一定要用季节来比喻的话,我想用秋天。第一,中国建设发展这么多年,确实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有很多优秀企业成长起来,这就是收获的季节。第二,我不说夏天,是觉得整个行业还在增量,但是我觉得对未来靠增量去发展,也准备过冬了,准备有充分的竞争,我们要练内功,所以不是夏天。当然也不是冬天,因为目前中国GDP还有6%~7%的增长率,量还是足够大的。所以,我觉得是秋天,天华应该也算是秋天。
严阵:我认为是夏天,夏天气候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非常变化多端的季节。中央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都在倒逼企业进行变革。从某些方面来说,不管是上海中森,还是整个中国建筑科技集团,应该是处于一个非常稳健的发展过程。对中森来说,其实我们也抓住行业的切入点,包括接下来会做EPC或者全过程工程咨询,我们都早早开始布局,也做了一些实践。所以我觉得正处在夏季,充满变化,但是又充满对于秋天收获的期待。
武浩:如果一定要用季节表示的话,应该是在秋天或者是向冬天发展,特别是在上海更是如此。就像比赛的上下半场,现在正处于中场休息。整个上海建设转入渐冷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怎么转型?怎么去获取今后的发展机会?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就目前的市场,我们认为是秋到冬的转变。如果我们中场能够休息好的话,下半场也能好一点。
万晓宁:我觉得这个分主观和客观。对于联创,处于热烈的夏天,不管是战略方向还是架构,还有一线作战方式都在剧烈的变化中。变化的目的是为了秋天的收获,我觉得客观上更像夏天。但是主观上,我们永远都是在冬天,而且是寒冬之中,不好的时候大家日子都比较难过。
李武英:关于建筑业资质管理方面,有权威人士透露将在“十四五”期间取消资质管理,也就是2025年,还有七年的时间,请问各位,取消资质管理之后,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各位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严阵:如果说还有7年的时间,寻咱们“十四五”再想这事。这几年还是踏踏实实做好市场服务,做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资质的事可以去思考,培养更多的全方位建筑师,我们下一代包括80、90后设计师要承担整个管理的职能,把原来的缺失补回来。
万晓宁:淡化资质后,最终结果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因为资质从根本上是对一个垄断行业保护的机制,保护一些没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把这个拿掉以后,可能会有一批企业出局。我觉得,可能会出现部分大型设计院集中的态势。另外现在80后、85后很多年轻的建筑师非常优秀,我觉得这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大家相对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被拉很远,这是一个机会。
武浩:从勘察单位角度讲,七年我觉得任重而道远。因为整个行业不是在一种竞争有序公平健康的环境下生存,取消资质后会市场会非常乱,很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柳玉进:我觉得取消资质,最后是客户自己选择服务商、供应商的时候,可能更要睁大眼睛。因为最后还是要靠品牌和声誉赢得市场。不是有资质,客户就会选择你;也不是没有资质,客户就一定不选你。市场口碑最终是主要的标准。
李武英:请各位嘉宾结合自己的企业,向大家分享一下各自企业当中比较好的做法。
柳玉进:对于天华内部而言,就是三件事,第一件事要选对方向,第二件事就是定战略,第三件事就是搭班子。现在天华已经有3000人的规模了。目前我们做的也是三件事,提高人才浓度,提高项目等级,提高人均产值。
严阵: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想深耕。我们未来的发展首先是存量市场。在国内做EPC,或者城市更新的项目,我们一个接一个也做了一些工作。我们是技术型机构,不是创意型机构,就是专注于技术,专注于比较强的地方做工作。
万晓宁:随着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我们未来B2B的业务会有变化,出现一些小B甚至C端的客户,我们可能会比较多地去做一些小团队,服务C端和小B客户。另外,我们希望从大的设计规划,到室内设计、家居产品,做一个纵向内部大设计的概念,把这个链条打通,这是联创未来可能会走的路。
武浩:我之前说我们在中场休息,其实不是真的在休息,而是在寻找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比如说,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检测、环境水土治理,还有一块是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做一些努力。
李武英:四位嘉宾可以互相问一下问题。
严阵:我问天华柳总一个问题,坚持主业做精做专,提升设计附加值,这是你们目前坚定的战略路径吗?
柳玉进:在这里积累了20多年,肯定要继续做好。当然也不排除适当加一些新的东西,但是我相信设计、咨询还是我们的主业,其他板块比如能源、环保方面我们也有尝试。
武浩:问联创万总,联创内部鼓励员工个人职业发展,是怎么做的?
万晓宁: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创新委员会,只有“85后”才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公司认为有前途,就会投资,有点像内部PPP模式。
柳玉进:在座只有严董是国有企业的人,请问你的动力何在?
严阵:在中国当下,国有企业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跟随国家重要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海绵城市、PPP,我们有机会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都在紧紧跟随。至于个人的动力,在此不交流了。
柳玉进:我认为设计企业应该民营化,不应该国有化。
李武英:问武浩:在行业政府鼓励“大而全”的同时一定会引出“专精化”,勘察企业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吗?
武浩:我们这几年也是在推行岩土工程一体化,就是从最前期的咨询开始到勘察、设计、检测等等包括施工、监理,也想把这个链条做通。另外从理论上来说,从大的产业链来说,我们做其中一块做得精也有空间,但是我们担心在当下的竞争态势下,如果没有从一级市场获得任务,只做分包商,生存空间、利润空间是很小的。从专业技术发展,行得通,但从行业治理层面来说,很难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