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建筑业发展的3个方向:一是市场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现代化,推动建筑业建造方式的改革创新;三是国际化,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此,伴随着BIM等新技术的涌现,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改写着建筑造价管理的固有思路。近日,在广西柳州召开的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研讨会上,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谦表示,未来想要打造更加绿色、智能、宜居的建筑产品,不断推动现代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建筑"思维或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广联达高级副总裁刘谦在大会发言
以数字建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 ?助力项目成功
传统建筑从规划设施到施工再到项目,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等有着不同的分工,信息基本不对称,如果利用"数字建筑"技术,这一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虚拟建筑阶段和实体建筑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是孤立,它们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连接,形成一一映射关系,而且是实时的。在进行虚拟设计的时候,实体建造过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进行实体建造的时候,建造的数据又可以有效地传递到数字建筑模型中去,为后续施工和运维提供数据基础,彻底颠覆并重塑了建筑建造方式、建筑管理方式。
以工程造价为例,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造价要素将以数字化的形态出现。造价要素类的消耗量、人材机价格、费用,通过数字化模型集成人员数据、项目数据、企业数据、资金数据、工艺工法和材料数据等信息,形成造价大数据库。造价大数据库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形成造价依据的智能组合,最终实现造价要素智能采集、自动生成、实时应用的数字化效果。通过这个循环过程,将形成新的造价模式——"智能造价"。
造价信息智能加工平台成关键 ?费用节省70%
作为大数据探索的典型代表,造价站造价信息智能加工平台的使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刘谦表示,传统的造价站信息价的发布,先要确定范围,然后进行数据采集、组价加工、结果审核,然后再进行排版和发放。其难点在于:在信息价发布方面,要发布哪些材料价格,需要从业人员做线下调研,但是由于样本小且材料数量庞大,往往圈定的范围很不精准;在数据采集方面,目前造价站通常是聘请信息员用表格的方式填报价格,信息员费用非常少,有的造价站甚至没有费用,单纯靠行管部门的影响力来支撑项目的运作;信息价是一个综合价格,有了多种数据来源后,需要进行各种材料价格加权组价,人工组价,需要经验;信息价结果数据的审核一般由造价站的专家来完成,专家需要对材料价格非常精通才行;除此之外,传统的信息价发行需要印刷和邮寄,排版和期刊发放工作量也大。
而利用智能加工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采集,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自动的预警,最后实现一键排版。据广联达计算,利用该平台,可节省7天时间、增效80%,节省90%人力成本,材料覆盖更全、价格更客观,费用节约70%左右,不但使价格数据更新更及时,而且会使造价站的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在消耗量采集与发布、劳务实名制管理成本等方面,广联达利用大数据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大数据应用进入实战? 万达成本数据应用效果显著
2016年,广联达为大连万达广场项目提供了一个基于BIM技术的总承包发包平台,帮助万达实现显著提效。在工程造价方面,根据需要,广联达构建了一套全专业数字模型,在材料、价格、人员、进度、工艺和消耗量等要素沉淀下,实现了了价格库、清单库、厂商库、指标库和构件库的"可视"、"可测",实现了快速估算、快速智能造价形成、多方案造价的比选、变更造价即时编制和进度款精准提取等功能,使项目在设计阶段便可快速算量和组价,实现总价包干;量价与模型双向关联,成本管控直观高效;变更智能比对、进度即时统计,成本变化尽在掌控。
从大数据现有应用来看,刘谦表示,目前,造价行业大数据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还应在逐步推进过程中形成共识:一是要结合建筑行业信息化属性构建,尤其要结合BIM和物联网的发展;二是要形成开放数据生态;三是要建立多维度数据,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提炼最大价值。以此才能真正从这个建设行业的高度,全面推进大数据的应用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