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随笔 | 企业上市——国企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孙文杰先生)

大家随笔 | 企业上市——国企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孙文杰先生)-BIMBANK

编者按】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孙文杰先生,于2019年中国海外集团在香港创立四十周年之际,回顾其从香港到北京、从“中国海外”到“中国建筑”为企业持续服务的生涯,著得《大爱无疆》一书。我们整理摘编其中的部分文章、随笔,分享孙文杰先生对企业、企业家精神的深刻思考,对企业改革发展的真知灼见,对四十余载职业生涯的感悟随想,以此致敬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及伟大时代里企业家群体的智慧与情怀。

“中国海外”应该走生产经营

和资本经营结合的道路

杨默博士在《中海攻略》中是这么写的:

“1987年,孙文杰就开始萌动对中海上市的筹划,因为他看人家上市公司怎么那么好筹钱!他眼馋啊!

然而让中海上市,让中海在香港上市,这能行吗?

上市后的中海‘姓社’还是‘姓资’呢?除了自身的实力外,孙文杰还不得不考虑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羁绊和枷锁。

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意识形态中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交锋,也最为激烈。

这一年,邓小平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阐述,他并不是坐而论道,他是在不经意中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因为它和另一个更敏感的话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姓‘社’还是姓‘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将启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理论界十来年了。

这一年的北京,政治空气和往年可不一样,一下子全国人民都感觉到了。

远在香港的孙文杰,没有特别在意北京的政治气候,因为他实在太忙,无暇顾及。

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出台,首次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做出法律界定。2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工业企业承包经济责任制暂行条例》。每当这些文件和政策出台,孙文杰都会琢磨很久,班子成员还要开会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孙文杰感到,中央的经济政策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靠近,虽然步子并不大,但方向是明确的。

此时,‘中国海外’的承建和地产业务都开展得十分顺利,公司的制度管理也正在逐渐规范化。1987年春节后,公司一连出台了投标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七个基础管理制度。1987年5月19日,酝酿了一段时间的中海财务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负责公司的对外融资和资金管理,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可靠性研究和评估。

这一年,公司的业务规模也不断取得突破。8月,公司首次和信和集团合作开发海港花园项目,总投资为7.2亿港元,公司占40%的股份。下半年,‘中国海外’承包工程连中三元,年成交额居香港所有承建商之首。

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孙文杰继续在思考:‘中国海外’能否在香港上市,打通更大的融资通道,构建公司发展更大的融资平台?看到那些上市公司财大气粗,在市场竞争中呼风唤雨,他也有一种冲动:‘中国海外’应该跻身其中,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结合的道路。

能否申请上市?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孙文杰大胆构想。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响应。自从房地产开发这步险棋走对了以后,中海人的自信心明显增强,那么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海外’比其他中资企业差不了多少,也是响当当的‘国字号’。

在香港,孙文杰也曾私下就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事和有关方面广泛交流了意见,大家分析来分析去,也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中国海外’本来就是在香港注册成立,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经营情况已经走上了正轨。不试永远不知道结果!

1987年,实事求是地说,就‘中国海外’的业绩,还是难以实现在香港上市的。但孙文杰在积极地准备着。

1987年,孙文杰对‘中国海外’上市的谋划,不应该理解成胎死腹中,它实际是一颗种子,一种决断,布撒在中海人对资本渴求的沃土上。

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海外’连年盈利,资产约45亿港元,净资产值超过25亿港元,家底殷实,形成了以香港承建业务为基础、以地产业务为龙头的良好发展形态,管理上也更趋成熟,基本上实现‘本地化’和‘市场化’,在香港社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从1987年到1992年,孙文杰从来没有忘记对上市的追求和准备。孙文杰和他的同事为了上市一趟又ー趟专程跑到北京,除了做相应的准备和协调工作外,还要做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思想工作。因为那时,上市、特别是国有公司在香港直接上市,那可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的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经过四年的精心准备和耐心工作,1992年年初,孙文杰将公司上市列为首要目标,他和他的团队准备为此一搏。这期间,中海的一帮伙计像‘赶考’一样把中海的各种账目、报表做得清清楚楚,应对方方面面的查询与考证。中海的领导层四处出击,争取各方支持:港澳办、经贸部、新华社香港分社、建设部、中建总公司。

几乎与此同时,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香港媒体率先披露了邓小平南巡讲话,这让孙文杰的精神为之一振,他内心的一团火开始熊熊燃烧。‘没有小平的南巡就没有中国海外1992年顺顺当当的上市!’到今天,孙文杰依然这样认为。‘大环境太重要了!’孙文杰感慨如是。因为小平的南巡讲话,至少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打破了‘中国海外’上市之事,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体制樊篱。

关于上市,特别是在香港上市,当时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只是当初新华社有‘港事港办’的提法。‘我们是按香港这边的规则在办事,只要不违

反香港的法律,只要取得发展与成功,就可皆大欢喜。’在孙文杰和他的同事们的眼中,1992年,那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句‘港事港办’就扫净了前些年一直萦绕大家心中体制樊篱的阴霾。”

1992年8月20日,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其盛况,如招股时香港全城轰动,股民蜂拥“落飞”,超额认购99倍,冻结资金近800亿港元,打破了香港历来招股冻结资金的记录,“中国海外发展”掀起了红筹之浪。

成功要素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先生说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我一直将其作为座右铭放在案头:“我的运气确实不错。一般而言,不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我们都可委诸运气。失败的人,不必灰心,是运气不好;成功的人应该有谦逊之心,因为成功是众人协助及良好环境所造成的。”心态好,行为就好,效果一定会更好。运气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是运气可由借口变为成功的推动力,可见解放思想的威力有多大。

“中国海外”是脚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节拍,伴随着香港繁荣稳定的旋律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公司能在1992年8月20日于香港成功上市,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借了邓小平同志南巡的东风,正所谓“风劲好扬帆”。

树立自信心

说到成功要素,我认为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树立自信心。小平同志功德无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会提高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战已打了几十年,曾几何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传媒界,或者是不少的政府官员、国企领导,都对国企在市场经济完全竞争行业中能否取胜丧失信心,就此,不少的国企亦就一败涂地。而包括“中国海外”在内的一些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功,正是我们十分执著地实践着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一切科学理论,变科学为生产力。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只要有自信心,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变化为成功的阶梯。“中国海外”对“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条”顶礼膜拜,坚定不移地走自己认定会成功的道路,从来没有怀疑过企业的未来。即使在亚洲金融风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从上到下都在呼唤:只要“中国海外”的大旗在,只要“中国海外”的团队在,三年之后“中国海外”又是商场中的英雄好汉!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成功。

尊重常识

第二,尊重常识。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在商言商”的经营理念。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结晶,我认为它是胜过瓦特发明蒸气机、爱迪生发明发电机的更大的创造发明,所以对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办企业的一些基本常识,我们一定要执行“拿来主义”,不要因为国企的资本特性而采取排斥的态度。事实上,比如股份制等常识,已作为党的最高理论来指引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已不可逆转。所以,股份制改造、企业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员工创造价值最大化……诸如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不必再有疑问和争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创造性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使这些常识日益增加丰富的内涵。常识是知识范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尊重常识也就是尊重知识,只有尊重,才有谦逊,我们就能不耻下问,虚心地学习,灵活地运用。我相信,凡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企业。

勤俭办企

第三,勤俭办企业。勤奋、不怕吃苦,几十年如一日热爱企业、服务企业;勤俭、精打细算,该花的钱用得其所,不该花的钱一文不拔。这些基本要素,不仅对创业阶段的小企业适用,对成熟经营的大企业同样适用。勤俭办企业,对民营企业而言不是问题,企业盈利老板有责,得益是自己的,企业亏损老板亦有责,倒霉也是自己的。对治理结构健全、激励机制(包括正向的及负向的)完善的上市公司,可能问题也不大,因为企业的利益和个人价值已较好地合为一体。但对国企而言,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要素。尽管国企改革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从理念到体制、机制,都还没有妥善解决国家、企业、员工利益的一致性问题。一些国企仍有这样的现象:企业亏损,公司员工连工资都领不到,但企业的领导人照常住好房、驾好车,有些还频频出入高尔夫等高消费场所;企业盈利,但企业领导和下属员工的分配却是倒挂的,还常常要应付这个检查、那个责备。我常和同事们说,论受教育程度,我们比人家高;论管理水平,我们不比人家差,但为什么一些民营企业干得比我们红火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容易放纵自己,不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也就是缺乏责任心。由此,少数人以权谋私,把企业折腾个精光;一些人热衷于吃喝玩乐,肆意挥霍企业的财富;一些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遇到困难绕道走,使企业的问题堆积如山。如果说我们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管理技能,更能像一些民营企业家那样“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甚至胜过自己的事来办,国企哪能搞不好呢?“中国海外”的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了,但是“一张纸两面用”“上下爬楼梯”等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些勤俭办企业的思维和行为,究其经济价值确实有限,但折射出的“爱企如家”的思想光芒,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推动力量,却是无限的。

创造性劳

第四,创造性劳动。创造乃创业、创新、创优的集成,而核心是创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的数量多如牛毛,但成功的企业却屈指可数。不少企业,勤俭美德坚持得不错,但无论规模、品牌还是利润都很不起眼,原因在于他们只具备了办好企业的必要条件,而不具备办成功企业的充分条件——善于创造性劳动。在“中国海外”的奋斗史上,有过几次成功的创造性劳动,而最成功的一次创新,则莫过于企业上市,因为它从体制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结构性问题。创新就是去干前人还没有干过的事业。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次无序的运动,所以更多时候等待我们的是风险和失败。而正是因为这些风险和失败,使不少人止步于创新之前,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遇和可能。成功只属于少数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改革者们。所以,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是创新型企业。

广结良

第五,广结良缘。一家国企改革发展欲成功,除了上级领导支持、公司员工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诚意、有能力组装社会资源变成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海外”以大量的建筑工程作品和地产投资项目,向全社会展示了诚实守信、为业主提供优秀服务和优质产品的企业风貌。由此,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亦正是他们的关照和帮助,使“中国海外”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回想十五年前,香港还在英国政府的管治之下,一百余年的殖民教育使不少香港人缺乏国家认同感,不少人士更对中资企业存有疑虑。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批朋友能热忱地帮助我们策划、推进国企的产权改革,一些朋友还在上市之后和我们一道精心管理公司,确实很不容易,也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直面失

第六,直面失败。没有经过失败的考验和磨难的企业,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企业,这是我们战胜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市场经济亦是自由经济,机遇和风险同在。商场不是战场,但商场犹如战场,不可能存在一场败仗不打的常胜将军。特别是成功企业,总是在谋求跨越式发展,所以必须从事创造性劳动,风险更大。最近看到一份报道,香港的一家著名企业,过去出售某种业务盈利1180亿港元,但为了开发更高层次的同类业务,自2002年以来的五年间累计亏损已高达1177亿港元,把过去的盈利耗之殆尽。可见,能否直面失败就是成功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

直面失败,首先心态要好。遇到一时失败,绝不怨天尤人,亦不自暴自弃,可以运气不好作为借口来安慰一下自己。其实,已经失败了,还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呢?

直面失败,就是要千方百计去反败为胜。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但该坚持的必须坚持。诚如刚才所说的香港著名企业,耗尽了上千亿元依然不弃不舍坚持着争取成功,其面对挫折的精神之可贵、实力之雄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直面失败,该进取的抓紧进取,速度第一,完美第二。亚洲金融风暴后,我再三向同事们表述:在商场上,有钱赚比没钱赚要好;在非常时期,有事干亦比没事干要好。正是基于这种进取思维,我们没因一时的失败就徘徊在香港房地产市场,而是立即大踏步拓展内地房地产业取得了成功。美中不足的是,我们沿袭了在香港的经营风格,较为注重稳、准,而没有及时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更加注重猛、狠,否则“中海地产”的规模更大、品牌更好,效益亦更高。当然,在商场上能同时做到稳、准、狠地全面推进业务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遭遇失败之后,人们极易患得患失、优柔寡断。

直面失败,就是要注重总结提高。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深刻汲取失败的教训,从经营思想、运行体系、管理制度,一直到应急措施等方方面面进行总结提高,确保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力争少犯其他错误,真正把失败变成成功之母。

在商场上偶尔失败是极其正常的,从来不失败是不可能的,所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直面失败,从此一蹶不振。成功企业在失败之后痛定思痛,不但能反败为胜,还能取得更大的跨越发展,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科学管理

第七,科学管理。关于这一要素的评述,林林总总的理论、书籍、演讲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提出,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不仅在于使股东受益,更要使顾客、股东、员工、社会共同受益。这就要求成功企业能创造四种价值:一是创造顾客价值,能够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创造股东价值,能够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三是创造员工价值,能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让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共同成长;四是创造社会价值,能够努力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四种价值理念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这也是“中国海外”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即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大众的口碑才是企业生意兴隆的根本保障。

另外,成功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水平,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都必须围绕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目标来进行。“中国海外”的老员工可能记忆犹新,每半年一次我和大家谈公司工作,言必称上市公司市值。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为提高市值,我真是愁白了头。

加强市值管理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搞好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的有效匹配。股票价格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很大因素上是企业规模、品牌及利润的有机统一;二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具体表现就是市盈率和成交量的不断提高。由于价格是价值的体现,股票有好的内在价值,再加上高透明度的推介,就会有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内在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成功的“做秀”产生了好价格,但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决不可能持久。因此,上市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司股票内在的投资价值。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构筑强势的行业地位,形成持续的赢利能力。同时,上市公司还应该建设严谨的治理结构,培育优秀的团队素质,规范公司的运作水平,增强公司的成长性、透明度、诚信度和美誉度等,努力创造公司价值,不断促进市值升值。

此外,成功企业还有社会责任、员工价值和领导品质等要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的建筑业;中国的建筑业走向世界,造就了中建总公司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香港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香港的繁荣稳定,造就了“中国海外”的发展壮大。在“中国海外”上市十五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永葆谦逊之心,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高度来超越自我,向国际化企业大踏步迈进。我们一定要常怀感恩之情,从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要求自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必须更加忠诚地、创造性地实践党和国家的最高理论及具体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扎实工作,再立新功!

(本文根据作者《企业上市国企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要素》两篇文章摘编整理而成。)

来源: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处理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中亿丰数字专场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00平或高于24米的公共工业建筑设计和审查阶段全市范围内应用BIM技术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线试运行!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