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从业者的困境,你遇到了吗?

中年失业,不可不防

年后第一天就被公司解雇,施工单位是真招不到人了吗?中建某局都开始在直播吧招人了,这些位置以前可都是消防工程师。做成工程行业的一员,BIM从业者面临的困境,你遇到了吗?本篇文章跟大家来聊一聊。

BIM从业者的困境,你遇到了吗?-BIMBANK

一、BIM从业者的焦虑和摇摆来自哪?

BIM从业者这群人按年龄粗略的分为两类: 80后的管理者,和90后的执行者。

80后管理者,他们的焦虑来自于“未知"。这批人赶上了最后的一波红利,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孩子,在企业坐稳了一个位置,他们的需求是在稳定中求上升。

我们见到了很多70后、80后的总工和项目经理,他们一方面持续关注着新技术,关注着领导的兴趣动向,另一方面举步维艰,不敢大刀阔斧的去投人力物力拿项目做实验,因为一个决策上的错误就可能断送他的职业生涯。

即便是已经从事了数字化工作的人,比如企业BIM部门的负责人,也非常不放心。因为整个行业坐落在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基座上,产值、业务链以及和整体系统的衔接都不稳定,他们会非常担心,如果有一天公司放弃了数字化,或者数字化的路线走错了,很可能自己多年的付出就白费了。

90后执行者,他们的焦虑来自于“意义的缺失”。企业家的责任就是提出愿景,并让员工坚定执行下去。但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我们也看到这个时代另一个问题:年轻的执行者们正在把“解构愿景”作为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指南。

他们找不到数字化这个愿景和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关联,也找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年轻的执行者可以忍受岗位的平凡,甚至是待遇的低下,但需要知道自己每天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这一代的年轻人希望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数字化确实能提供这样的愿景,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献上青春。但支撑他们日常行为的意义并不是服务于某个宏大的愿景,而是简单的诉求一我的工作能帮助到别人。

建立模型、整理数据、编写信息规范,拿出来的成果却往往帮助不到他人,甚至在公司被边缘化。我们认为,企业想把数字化推进好,不解决执行者的“意义”问题,一定会出乱子。

二、投身BIM事业的人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反观那些乐观的人,把对理念的相信转化成日常工作的人,我们观察到一个共通点:扎堆 “长远的意义”需要日常的灌输,不是上级给下级的洗脑(这恰是年轻一代最为反感的),而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鼓励。

比如软件商、部分咨询公司的员工,大家从事的事情类似、愿景统一,所做的每件事能帮助到身边的人,形成正反馈,你会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彼此志同道合的力量。
设计院,施工单位,研究机构会差很多,这些企业往往只有几个人在搞BIM,搞数字化,这时候孤独感就会打败成就感。

我充满激情的把青春献给了BIM,但我现在不知道该往哪走了。你呢?

三、怎样看待企业数字化转型?

坚信数字化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这种相信不是来自政策,也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我们这个行业处在一个满眼可见数字化世界中的孤岛上,被几乎所有数字化的行业包围着。

当你站在低洼处,不用多思考也知道,一定会有水灌进来。

我们认为行业数字化不是被谁设计出来的,也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掌控能力,社会也好,行业也罢,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化。

五年前,很多人预测正向设计将使所有咨询公司消失,但今天我们看到大批从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人出来,走进咨询公司。

原因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一这些人在原来的企业找不到价值和存在感,五年前,人们认为BIM是变革的核心,现在它成了整个数字化地图中的一个版块。

数字化是一项有风险事业,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所有人都在和时代赛跑,和演化对赌。企业有自已不同程度的数字化信念和决心,不仅要体现在软硬件采购和制度建设上,还应该思考人才的发展和去留。好的企业不应该批判70后温吞,80后谨慎,90后任性,而是要面对这样的事实。

所谓人文关怀,并非一种妥协,而是在数字化这场战役中,确保每个将领和士兵都在朝一个方向前进。


四、BIM生存现状

BIM作为概念被提出已经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甚至从事BIM的人员想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都很困难。而BIM实际应用的效果又证明BIM确实是个好东西,可为什么就没有如同当年甩掉图板那样轰轰烈烈地展开呢?

按照萨特的存在即合理的原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国内工程行业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近年来流行的大环境概念。

1、首先看施工企业 

早年的国企如今已经不再保留自有的工人,国内的工程投资大部分来自财政,代表政府管理投资的有关部门为了降低风险,而普遍优先选用国有大中型施工单位,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已经变成了工程行业中的垄断经营公司,虽然这些国企号称具备各种资质,实际上内部的管理人员都心知肚明,不过就是工程承包的批发商罢了。

这些国有施工企业承揽了工程之后,主要的盈利方法就是大宗材料的采购;而施工环节则完全依赖劳务公司。很多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制定进度计划,测量放线等等完全是农民工承担,国企的管理人员大多在工地的办公室内负责一些文档工作,有的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或网聊。

国有施工企业中技术人员基本上属于断档,除了少部分人升官,多数人都选择离开施工企业,转投监理公司、管理公司,或者进入政府的基建管理部门,而从学校刚刚毕业出来的学生基本没有人带,大部分流失掉,少部分进入管理层的也并不从事技术工作。

现在的很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大多不是搞技术的,更多的属于管理师。

一旦客户提出技术要求,往往就暴露出施工企业的短板。但是由于国企的垄断地位,它可以花钱临时从市场上购买到技术产品。当然都属于短期应付的方式,好在甲方大都比较好蒙。正是因为国企的主要盈利点在大宗材料的采购,使得国企并没有积极性去应用新技术。

国内很多国企应用BIM的报道,往往属于蛋糕上的樱桃,主要是为了领导人脸上贴金用的。 设计单位,虽然设计人员有采用BIM的冲动,但是生存是第一位的,能拿到项目的往往是有背景有关系的,大多数设计人员只能靠画图吃饭,虽然CAD出图问题成堆,但是甲方和施工单位能搞明白图纸的也没几个,发现问题后包改图就好了,再不行就让有头脸的人出面摆平。

而真上BIM,会让甲方与设计较真的,那会增加很多工作量,而并不多收费,不干不干。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号称某项目采用了BIM,往往就是在建筑方案上,再后来的建筑施工图、结构以及设备专业等就不能说了。 设计院BIM实现需要资源的投入,而设计单位的管理层也多是侧重管理的官员,因此并不愿意做没有好处的事情,除非有软件公司愿意赞助并向官员们允诺各种好处。

这也就是国内的设计行业一提到BIM时往往一边倒地采用某公司产品的原因,技术人员中一部分人发现该技术不好用就还是坚持CAD制图,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迎合上级,借机晋升到管理层后不再从事技术工作。

最终,除了网上和平面媒体上,这技术到底好不好用只有天知道。从一些专业论坛上看到的报道,你无法想象某设计院动用了多少资源才能完成那个方案,不管各位是否相信,反正,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监理公司,由于监理公司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使得监理公司大量雇佣退休的大爷在现场承担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如果一个工程能够有一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工程总监留在现场就非常难得了。

现实是监理公司为了支付注册监理工程师的高工资,不得不让该监理工程师同时负责几个项目。因此,监理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大量雇佣退休大爷来降低人力成本获利。可想而知,监理公司也没有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管理公司,由于其地位比起监理公司要高一些,因此管理多是聘用正式的在职工程师。

但是国内的工程,甲方并不全权委托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公司往往沦为甲方的跑腿,当然管理费用相应也会降低。于是管理公司很难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投入,而且由于收入的不稳定,导致工程师经常跳槽。 甲方,本来是最有动力采用BIM的,可是由于甲方的管理层也是偏向于管理而非侧重于技术,因此,管理层对于采用新技术有着本能的提防,生怕大权旁落。

而且,由于多数甲方是政府部门,当今的官员们很少有通过技术途径上升到管理层的,就更不愿意让技术人员坐大。 因此,BIM的应用需要的环境在国内几乎没有。
所有者的缺位,使得政府投资的工程继续沿着奇怪的模式在进行,这些项目往往在工程完工后很多年都无法取得3证(消防验收合格证、质监验收合格证、规划验收合格证)。

而工程项目的决算,虽然有注册造价师,就是很多年都说不清楚;很多政府投资的公租房,如果要确保回收投资并盈利,往往需要远远高于市场同样房屋的租金标准,可以想象,这些房子要么租不出去,要么赔本赚吆喝。 BIM的国内困境就是如此。而BIM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BIM不应是某个特定的软件,而应该是允许各种软件协同工作。现在国内的某些单位,一提到BIM,就是采用某软件商的软件,而且宣称BIM概念就是某软件商首先提出来的。

且不说一项工程有多方参与,不可能硬性规定各家厂商采用哪种软件,而且即使采用某软件商同一个软件,那软件对硬件要求之高,也不是各家厂商和甲方能负担得起的。

曾经有同行提供了一个该软件平台上模型,在移动工作站上都跑不动,据说需要8核16G内存的机器才可以。有几个甲方愿意配如此高端的机器?而且是在施工现场。 在某些BIM论坛上看到有关国内BIM应用的报道,据说也能在设备专业应用BIM实现管线综合,但是不知道这种应用是在现场实现的还是在专用机房内,真正能用来在施工现场与各方参与工程的人员交互交流么?

还是仅仅限于类似效果图的表演性质。希望参与过国内形象工程的人士能予以解答。另外模型数据的交互是个问题。

据上海中心大厦茅总的说法,基于某软件商的软件搭建的BIM平台的数据交换存在较大问题。 还没有听说国内哪个BIM应用解决了造价管理和工程决算问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BIM应用需要解决

甲方、管理、监理和各承包商的每个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能方便地了解工程细节,并能够通过一个基础平台基于各自使用的软件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不仅解决建筑专业的效果图,而且建筑专业的节点构造也能表达清楚,还能够在模型中表达清楚结构专业的构造与建筑专业的关系,设备专业的管线综合与结构和建筑专业的相互关联; 基于模型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设计,基于模型的工程进度拨款控制;基于模型的造价控制和工程结算决算管理。

来源: 中文BIM小编 中文BIM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中亿丰数字专场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00平或高于24米的公共工业建筑设计和审查阶段全市范围内应用BIM技术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线试运行!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