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 KALA 牛侃BIM

这是KALA在牛侃BIM的第二篇文章,本期KALA将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BIM和CIM那些事儿。

  本文将分为五部分介绍

➤01.CIM是什么?

➤02.为什么要做CIM

➤03.CIM怎么做

➤04.BIM与CIM

➤05.BIM和CIM将走向何方?

01

CIM是什么?

一来见很多人对CIM这个概念有疑问,二来对BIM这个行业有误解,索性写一篇半调侃半科普的文章。

先说CIM,这个概念最早是吴志强院士提的,2020年,他在广州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成立的时候发表过该主题的讲演,后来官方给了CIM的概念(广州市敢为人先,最早作为试点城市编制了一批CIM标准)。城市信息模型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以BIM+GIS+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来自《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CIM技术导则

官方将CIM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就是概念上的平台,不一定真建立一个平台;另一个是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平台,需要集成模型,比如青岛前段时间1.7亿招标的项目工作之一的任务就是无人机扫倾斜摄影(有意思的是,招标文件一出来很多人竟然盲猜中了最后的中标单位hahah)。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建设内容

CIM目前定位是政府用来管理城市的平台,至于它的系统架构,《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的CIM平台搭建及应用》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笔者不再班门弄斧。而做CIM,就是做数据生产、处理、分析与呈现,范围也是一个城市的范围;当然了,一个区、县、镇、园区,都可以称为“小CIM”。

02

为什么要做CIM

我国在暂缓高速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建设工作质量的提升。以前是粗放式管理,未来要做到精细化管理,而这,就是CIM的初衷。有意思的是,CIM是上层在看到BIM以后决定做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确实鼓舞人心。CIM从出现到真正有落地的政策与实施,十分难得。因为一个城市,无论大小,涉及的内容足够多,以至于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承载——这也是当前技术的一个瓶颈。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CIM(来自网图,侵删)

CIM平台更大的意义,个人认为是体现民意的一步。青岛种树事件(决策失误,项目盲目上马导致失败)至今过去近十年,一把手决策导致的失误目前看来也依旧存在。如何加强廉政建设,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倾听民众声音,这可能一直是当权者想做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CIM建设使用和民众关系不大,但这是优化审批改革、高效集成管理的重要一步。

03

CIM怎么做

如何管理一个城市,核心在于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数据层面,现在最火的是BIM数据,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已经说过,BIM数据是结构化的,倾斜摄影、3ds这些都只是表皮,好看不好用,或者不好看也不好用。但BIM数据也只是基础数据的一种,也存在天然体量大的缺陷,所以当前个人认为是吹过火的。

CIM从出现到如今大有席卷全国之势,也出现很多专家。一个行业/产业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的积淀,才能总结出可靠的经验;虽然计算机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但两三年时间就出很多专家,这显然是有违发展规律的——要么这不是新东西,换汤不换药,要么这是新东西,浮夸风严重。我们看到的很多CIM专家,和BIM专家重叠率很高。这里瞎扯几句。

好,我们说完了CIM是什么,要做什么,下面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CIM是骗局。CIM定位为政府管理用的基础数据平台,几大试点城市都在探索,像广州、深圳(南京是规划局牵头,和其它试点城市的思路不一致,不过从效果来看可能完成度更高),目前还未做出来深层次的东西,其它地方政府项目的快速上马不知是盲目追风还是其它原因。笔者与湖南某CIM平台开发公司进行过深入交流,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平台还处于挖掘需求阶段。所以这就暴露一个问题,需求不明确,项目先上马;用户是否使用,谁是用户,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就存在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但钱没少花——这蛮像很多单位初次使用BIM的情况。

一方面,CIM跟普通BIM从业者没有什么关系;二一个,CIM落地还存在技术难题未突破。

04

BIM和CIM

我们来说说BIM。

各位BIM从业人员,和CIM能搭上的一个路子就是为这个城市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然而,这个行业的生态比较封闭,数据难以流通,生产的BIM模型一般仅限本单位使用,或者发霉,没有说是哪家房企主动给政府交BIM模型的;第二条路径,规划局设计方案审查和住建局施工图审查都需要提交BIM模型;第三条路径,BIM正向设计,我们下面再说。

先来说说BIM现状。这里不涉及到CIM层面,仅就BIM模型及BIM协同平台来说。

BIM模型的应用价值目前基本上也有了一个完整且多方信服的路径,即模型辅助设计,减少错漏碰缺,这点在规划设计阶段产生的效益尤为显著;BIM协同平台为多方建立了一种相比传统二维CAD模式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这点毋庸置疑。上述两点落地的前提是,必须在前期介入(阶段要对),并且有人要买单(有钱又重视),否则都无法形成BIM良好的生态。至于说通过BIM算量减少了n工期、减少了n设备、节约了n材料(如果说节约了10%以上,那就是诈骗),看看就好,否则就是组织管理不当或者设计错误这种很严重的问题。当然,我们无法否认BIM在幕墙、装配式建筑等几个专业中的应用价值或者潜力。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BIM(来自网图,侵删)

说回BIM正向设计,为什么要推广BIM设计,原因之一是这个行业太过落后,所以上层想要通过BIM来推动行业改革,加快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初衷是好的,但要说BIM对行业起到了颠覆作用为时尚早。笔者咨询了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朋友,相比之下,国内BIM发展是很迅猛的,也只有基建狂魔才能提供数以万计的项目来进行BIM验证。

这里笔者谈一谈我国工程行业现状。在这个行业里,吃人口红利的现象十分突出。前几年大兴土木,行业进入很多人;但随着人口红利慢慢减少,比如施工单位,工人越来越少,出现了技术员不及工人工资高这种白领倒挂蓝领的现象。举个例子,修水管通下水道贴瓷砖,工人收费我们觉得高,是因为绘图、打灰、翻模都无法获得这么高的时薪。这里我们讲一点题外话。设计人员创造价值,是通过创作产生的,从功能、美学等角度提升建筑使用价值。但目前设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在了改图、扯皮等一系列非创作内容上。设计企业的分配机制中,最终分配到设计人员的比例很少,领导、行政等管理费用占据了大头,这也导致设计人员多劳少得。BIM咨询创造价值,是通过工程领域的经验进行二次创作产生的;但目前行业整体尚未进入一个专业、精细化的阶段,所以BIM咨询人员多可能沦为现场的背锅侠。设计行业、BIM咨询行业,都属于低价行业。政府硬推BIM,加不加速得了行业改革不好说,加班是必要的。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有钱的使用BIM集成管理平台(个人认为,称呼为“信息化集成平台”更为合适)进行全面管理,虽无必要,但也可行;没钱的也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因为那个平台也不便宜。当前,设计行业随着老基建开始走下坡路,在设计行业有起色之前,BIM正向设计很难做。对于大型施工企业,前期已经有集团的集中投资建设,应用价值基本定型,再深入挖掘,无非是基于PPT的BIM深层应用。对于咨询单位,BIM咨询必然向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前期低价竞争造成的市场混乱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垃圾场

官方定义BIM从业人员为技术岗位,这与当前的职称体系分离;说明当前官方对于BIM的定位是很明确的。上海很早就发现了BIM推广的难点在于无人买单,所以对BIM应用项目开展奖励,相当于政府暂时买单(这很像几年前政府对待企业申请专利的态度一样,现在大家都有了知识产权意识,也就逐渐取消奖励),但核心没有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上海已经试点BIM职称体系,这不得不说是敢为人先。当前几大协会颁发的BIM证书,官方已经不再背书。至少,单纯从技术上来说,目前的BIM对于个人发展是不太明朗的。

05

BIM和CIM将走向何方?

从马爸爸到资本家,从互联网井喷发展到寒冬再到东山再起,无一不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只不过是看潮流的方向对不对。BIM行业也是如此。

7月,广州举办了一场CIM论坛,住建部和诸多业内人士发表了一些观点,个人也是受益匪浅。CIM,在政策层面这个概念是存活下来了,剩下的就是将政务办公逐步迁移至此。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技术上的难题,BIM和GIS的集成,目前仍旧是各自为政,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许多企业内部有不少自己的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环保监控系统、OA系统,财务系统,这种设计体现专业化的同时当然也存在使用不便等影响,甚至可能浪费财政,建设了许多没人用的平台。所以CIM是一个目标,多个模块集成在一个平台,体现集约管理的理念。

而对于BIM来说,个人持悲观态度。

BIM,本身没有改变原来的生产模式,甚至还起到了一部分负面作用。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对应的收益(对于设计单位),这导致设计人员对BIM是持观望或者反对态度的。如果真的交付BIM法定交付物,设计人员要交规划BIM模型、施工图BIM模型(这两个模型大概率建模规则不一样)。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建立施工模型、竣工模型。政府最终需要的是竣工模型,但前面的过程产物,实则无人买单。

目前最火的EPC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再加上装配式),是当前行业认为BIM最有可能有所突破的一个点,但是,BIM应用增加的成本无人承担,也导致目前这种模式无法真正的践行BIM。如果是BOT(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倒是还有一点可能。至少从变革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中,是工程师最先开始改革的,而非工人(也就是设计人员、BIM咨询人员)发起的。

CIM论坛上报告了广州正向设计示范项目,有做出图插件做得好的,有协同平台做得好的。但如果我们一直执拗的BIM出图,是不是个错误的方向呢?就像BIM一直在提的轻量化是个伪概念一样,这么多年就这么延续下来。

当然,如果BIM有所突破,笔者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有自动化的工具(显然,它肯定不是国产的revit),这种工具着实提升了表达的效率,让设计人员回归设计本质,而不是在夜夜笙歌无穷改图,强排、布筋,甚至给个约束规则自动出解决方案,这可能是软件商未来推动行业进步的目标。另一个是人口减少,基建速度降低,社会关注品质而非效率,知识型人才备受尊重——而这,可能在十年内出现苗头。

BIM、CIM——路漫漫其修远兮-BIMBANK

我们都在等待...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中亿丰数字专场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00平或高于24米的公共工业建筑设计和审查阶段全市范围内应用BIM技术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线试运行!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