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这3大问题,落地BIM就不难了!

文 | 中国建筑业BIM应用分析报告

解决好这3大问题,落地BIM就不难了!-BIMBANK

我国BIM技术应用已经将近10年时间,近年随着政策的推动、标准的建立,企业的不断实践,行业内逐步形成了对BIM应用价值的认知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整理调研结果,对BI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与梳理,主要涉及BIM人才问题、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脱节问题、BIM软件及应用标准问题等三个方面,下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01

BIM人才的问题

在BIM应用过程中,BIM人才问题一直是建筑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环节。

根据线上、线下多方调研,我们识别到人才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总体BIM人才的缺乏、BIM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BIM人员发展及认证体系不健全、BIM人才培养方式匮乏等四个方面,以下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第一,总体BIM人才的缺乏。

据调查缺乏BIM人才连续4年成为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行业高度的重视和迅猛的推广,BIM技术已然走入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阶段,对BIM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企业BIM人才储备、培养、引进不能及时跟上需求,培养人才问题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事情。

调研中,BIM专业应用工程师、BIM模型生产工程师、BIM专业分析工程师、BIM造价管理工程师、BIM项目经理是行业需求排名前五的BIM人才。

由此可见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级BIM人才的能力需要同时兼顾建筑工程能力和BIM技术能力。

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BIM从业者需要将不同的工程专业与BIM技术结合。在施工阶段,BIM人才在BIM软件的操作能力之外,同时要具备BIM应用能力、建筑工程业务经验、工程项目各业务线条信息整合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还比较少。

第二,BIM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

进一步来说,企业BIM人才缺乏的原因还在于目前企业BIM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

企业BIM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是外部引进,招聘高校培养的新毕业的专业人才或社会人才;

二是内部培养,组织培训企业内部有1-2年工程项目经验的技术员。

一般来说,新毕业的院校人才大多工程项目经验相对较少,不了解业务,在BIM技术的操作运用中无法更好与业务相结合。此类人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在工程项目中的历练来积累经验,周期1-5年不等。

而内部培训有1-2年经验的技术员,通常是兼职工作,人员的精力不够,加之由于BIM工作不好量化,工作效果不好评价。

此外,在工程项目中工作时间久的人员接受新技术困难,突破舒适区困难,从事BIM如果不能给人员自身带来更多的个人利益,对其驱动力不强。

第三,BIM人员发展及认证体系不健全。

BIM人才缺乏的另一影响因素是发展与认证体系不健全,导致成长困难。

从行业角度来看,虽然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BIM工程师纳入新职业范畴,BIM工程师正式成为国家承认的新职业发展方向,但BIM未被列入职业评价标准,职业发展前景仍然不甚明朗。

像人社部和工信部颁发的BIM证书也只有培训证书,以证明参与培训课程,而非BIM职业资格认证。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于基于BIM的复合型人才的晋升通道目前还不健全。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统一的BIM价值评价标准,也无法量化评价、考核BIM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缺乏明晰的晋升通道和要求,BIM人员往往被传统观念限定而导致边缘化。

第四,BIM人才培养方式匮乏。

BIM人才的培养,以企业为核心,院校、企业、行业形成培养链条,但每个环节的培养方式都较为匮乏,每个环节间的衔接也不够充分。

从调查来看,BIM从业者学习BIM知识的主要渠道是BIM培训机构、BIM方面的专业书籍、BIM应用软件商,还有一定比例从业者的知识来自于咨询公司、行业组织,甚至是网络资源。整体来说,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复合型BIM人才缺乏健全的培养体系。

从院校层面来看,虽然国内各高校建筑相关专业对BIM越来越重视,也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但BIM人才的培养聚焦在BIM理论,或者BIM软件建模,缺乏与建筑工程实践的结合,培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比较低。

从企业层面来看,迫于工作和业绩压力,企业领导对BIM重视程度不够,BIM人才培养没有合理规划和长期目标,受训人员主动应用意识不强,缺乏内在动力,导致BIM培训成为一时举措,训后持续应用和学习停滞。

同时,企业培养BIM技术专业人才容易,但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长期项目实践经验的积累。

从行业层面来看,一是此类培训相对较少;二是参与行业培训的大部分成员为建筑业企业在职人员,行业培训无法直接与企业管理需求进行针对性挂接,从而制定合适的培训规划和调整,接受培训的在职人员难以同时兼顾深入进行BIM培训和做好本职工作,行业培训的最终效果相对有限。

因此,院校要加强高校建筑工程类相关专业BIM教学力度,重视专业与BIM技术的交叉,增加系统课程,理论与技术实操兼顾,培养BIM技术应用初级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实际工程业务相结合,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能快速适应状态。

而行业、企业着重于BIM技术应用的进阶型人才,根据行业的发展,补齐拉平BIM人才复合能力。尤其企业领导需要具有数字化的远见,明晰BIM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联,根据企业不同层级岗位需求和不同业务线,建立企业培训BIM能力标准和结构体系。开展专业辅导培训、带薪学习或老带新师徒制结合。

BIM人才的发展不能与市场需求脱钩,也离不开企业人才发展机制和行业对于职业发展的认同。健全知识结构体系,合理规划人才发展的职业通道,培养人才同时留住人才,才能让更多复合型BIM人才与专业型BIM人才成长和涌现。

02

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脱节

BIM应用真正的落地,需结合公司和项目自身的管理,但目前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脱节却是建筑业企业BIM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导致这种脱节的原因主要有BIM应用对项目人员产生的价值缺少高效传递、BIM应用对提升管理水平的效果不明显、BIM人员对BIM应用的意识不够。

第一,BIM应用对项目人员产生的价值不显性。

现在,BIM技术已经突破了最初的关键点模拟、碰撞检查、可视化呈现等简单应用,而成长为信息的载体,在信息的解构和重构、数据连接带来业务协同上产生更大的价值。要让数据产生价值需要源头数据及时、真实、完整的采集,这需要各个部门利用信息技术配合完成。

具有管理性质的信息化工具在初期应用阶段可能是一方投入精力,他人享受价值,导致BIM应用对于使用者的价值显性较低,不容易被传递和感受。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团队的管理效益出发,判断整体价值,通过机制的调整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第二,BIM应用对项目管理水平的价值不显性。

BIM应用对项目管理水平的价值不显性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效能增强不容易量化,不具体;二是投入产出比不好衡量。

从效果、效能衡量来说,BIM应用对于管理水平、管理效能的提升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效果、效能更多的是管理者凭经验得来的感受,无法量化和具体描述。

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不可逆的,无法比较应用和未应用BIM的差别,工程项目也都相对独立,横向与其他项目比较也不够精准。从投入产出来说,单纯从经济方面具体衡量,表面看来大多数项目投入产出都是不划算的。

BIM应用的前期投入相对集中,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本和性能,但其产出是后期长期持续发生的,比如降低变更成本。当然也有部分应用找到了量化指标,例如排砖。

第三,项目人员对BIM应用的意识不够。

由于固有的组织结构、工作能力考核标准和机制、项目工作流程和习惯等原因,项目人员保持着旧有的惯性,对BIM应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是BIM应用与项目管理脱节的另一重要原因。

很少有企业从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人员都能认可和感受到BIM技术带来的价值,并主动应用BIM,大家都有自己的认知,对于BIM在企业的推进落地没有形成有效共识。

从组织结构来说,BIM相关的组织是新型产物,企业和项目对BIM组织的定位以及其和其他组织的协作需要长时间不断探索。

从工作能力考核和利益关系来说BIM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需要精通自己岗位或者领域的业务,同时能理解横向协作的相关工作,甚至跨界协作。

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完成本职工作会被排在第一位,应用BIM非但价值不凸显还会增加工作量,个人发展路径不清晰。

BIM是工程业务运作的基础支撑,但业务运作取得成果后,基础往往容易被忽视,其产生的价值占比也不容易衡量。

对于项目人员,BIM的价值在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对于项目团队,BIM的价值在于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企业,BIM的价值集中体现于数据汇总后的分析和有效利用。

过去,企业搜集项目上信息非常困难,不能做到及时、真实、有效,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缺乏数据支撑。应用BIM技术,企业可以实时了解项目具体情况,以供企业管控和决策。

总体来说,追问项目人员应用BIM的意识够不够,首先要追问企业对BIM技术、BIM技术背后数字化管理提升的意识够不够。

03

BIM软件及应用标准的问题

近几年BIM软件种类、应用业务范围、应用点有所扩展和深入。

发展的同时对于BIM软件及应用标准也难以避免的衍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BIM软件种类多,BIM相关软件易用性问题;

二是相关软件间的数据标准统一性问题;

三是应用标准的颗粒度与业务应用需求的匹配度不够问题。

第一,BIM相关软件的易用性问题。

目前BIM软件种类繁多、更新迭代快,不同的BIM应用方案、不同的BIM应用清单,所需要采用的BIM软件不一定相同,缺乏功能集中、全面的产品,这无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成本;现有的BIM软件大多对硬件要求较高,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软件在操作便捷性上不够理想。

比如支吊架的设计使用机电深化设计软件效率比使用通用的建模设计软件效率高。综合来看目前应用BIM软件需要企业前期投入人力成本和软硬件成本,BIM直接应用者需要投入自身精力学习和操作软件,这些因素都成为BIM应用的阻碍。BIM软件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应用者的,易用性是软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相关软件间的数据标准统一性问题。没有标准的数据接口,每个软件自说自话,容易形成数据孤岛,软件将失去数据协同的作用。

当BIM从碰撞检查、可视化等单点的应用演进为数据的载体而赋能管理,贯穿整个建筑生命周期,通过数据的流通共享促进不同阶段、不同专业间的协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就成为企业、项目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数据的间断和缺失会对数据价值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由于数据模型、信息构成、数据交换标准等不统一,各BIM软件厂商都有自定义的文件格式表达来存储数据,导致BIM软件间的数据兼容性还存在较大问题,一些软件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存在信息丢失或者数据错误的情况,例如Revit导出IFC文件过程中的丢件问题。

第三,BIM应用标准的颗粒度与业务应用需求的匹配度不够。建筑信息模型随着整个建设过程的发展,模型细度不断提高,在建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模型细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施工阶段的信息模型,工程项目不同专业在BIM应用时对模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施工图设计模型、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竣工模型等分别有相应的精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应该在设计阶段建立模型的工作是在施工阶段完成的,通用的模型精度并不适用。

例如土建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包含建筑与结构两部分,但施工单位需要土建、装修、钢结构等专业深化模型才能满足业务需求。

现有模型对以上业务需求来说精细度不足,但对于构件的细度要求却比较多余。

机电模型同样存在模型精度不能满足机电施工的施工模拟和进度管理,但在设备几何信息和构件方面要求多余的情况。

在尝试阶段BIM软件满足不了业务场景对价值的需求,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建立更适合业务实际需求的标准,在现阶段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已经在业务应用场景的适应性上有很大进步,价值已经有所提升。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中亿丰数字专场
【敬邀】8月21日-22日,第八届工程建设…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大数据能为建筑能源管理做些什么?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承认吧,BIM就是一场骗局!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00平或高于24米的公共工业建筑设计和审查阶段全市范围内应用BIM技术
成都市住建局:BIM费用单独计列,大于50…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线试运行!
深圳市住建局-基于BIM系统设计审查、施…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
技术 BIM专项应用之医院类项目管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