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

摘要:家推介的是“一体化建造”系列之五: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 一体化建造的技术方法是以设计为核心,通过设计先行和全系统、全过程的设计控制,统筹考虑技术的协同性、管理的系统性、资源的匹配性。这一技术方法集中体现了工业化建造方式

编者按: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作序,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撰写的建筑施工类重要专著《一体化建造》,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喜爱。本网也以“高端访谈”的形式对专著作者进行了独家专访。为进一步扩大交流,让“一体化建造——建造活动的思维方法和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助推我国建造方式变革,本网将陆续摘录刊发该专著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本期为大家推介的是“一体化建造”系列之五: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

一体化建造的技术方法是以设计为核心,通过设计先行和全系统、全过程的设计控制,统筹考虑技术的协同性、管理的系统性、资源的匹配性。这一技术方法集中体现了工业化建造方式,其主要技术方法体现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一、标准化设计

(一)标准化设计的重要性

1.标准化设计是一体化建造的核心部分

标准化设计是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特征,是提高一体化建造质量、效率、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技术协同的桥梁;是建造活动实现高效率运行的保障。因此,实现一体化建造必须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只有建立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的工作方法,一体化建造的生产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

2.标准化设计是工程设计的共性条件

标准化设计主要是采用统一的模数协调和模块化组合方法,各建筑单元、构配件等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满足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符合适用、经济、高效的要求。标准化设计有助于解决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技术与现行标准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有助于统一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施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明确目标,协调行动。

3.标准化设计是实现工业化大生产的前提

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工业化建造的优势,标准化设计可以实现在工厂化生产中的作业方式及工序的一致性,降低了工序作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要求,使得机械化设备取代人工作业具备了基础条件和实施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机械设备取代人工进行工业化大生产,提高生成效率和精度。没有标准化设计,其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的生产工艺和关键工序难以通过标准动作进行操作,无法通过标准动作下的机械设备灵活处理无规律、离散性的作业,则无法通过机械化设备取代人工进行操作,其生成效率和生成品质难以提高;没有标准化设计,其生产构配件配套的模具也难以标准化,模具的周转率低,周转材料浪费较大,其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不符合工业化生产方式特征。

(二)当前标准化设计面临的问题

1.标准化设计意识不高

建筑工程师在开展设计工作过程中,没有注重标准化设计理念,在突出建筑产品多样化、建筑艺术特征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将标准化理念和标准化设计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建筑产品,没有很好地将标准化设计与建筑产品的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建筑产品设计没有体现出标准化设计理念。

2.标准化设计模数没有统一

目前,很多企业在积极推进企业专有的标准化设计,但标准化设计模数没有得到共同的遵循和应用,没有形成行业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标准化设计模数,标准化设计模数的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3.标准化设计没有前置到方案设计的伊始

标准化设计是设计理念和原则,需要从方案设计阶段即开始进行标准化设计,方案阶段的标准化设计是后续施工图的标准化设计和构配件标准化设计的前提,如果没有方案阶段的标准化设计,则平面、立面就很难标准化,则后续的柱网柱距、墙宽墙高、梁宽梁高等具体构件就难以标准化设计。

4.标准化设计没有贯通到构配件设计的终端

标准化设计没有深入到钢筋配筋的直径、间距和部品部件的模数与定位。通过以往的设计反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开发商对相应指标的过度控制,致使结构设计师的对结构配筋“精打细算”,同一根梁或柱截面,经常会有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类型直径钢筋搭配使用,在整个结构体系设计上,亦没有通盘考虑构件尺寸和配筋的标准化,则在后续的原材料购买、材料配料加工、钢筋绑扎等一系列工作中凭添较多的人工甄别、归类、多次处理等工作量,比如:不同直径钢筋需要管理链条上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甄别、细分、归类和明确,原本批量化的加工方式则变成了不同型号或直径钢筋的散量加工,不能体现出工业化生产的特征和优势。

5.缺乏可行的标准化设计方法

当前标准化设计没有得到很好应用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可执行体系完善的标准化设计方法,标准化设计还往往停留在理念和原则的层面,很多设计师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很难将理念、原则通过程序化的技术方法加以应用,体现出来的即是标准化设计不系统、不全面、不彻底、不深入。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标准化设计的技术方法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和总结提炼,标准化设计通过平面标准化设计、立面标准化设计、构配件标准化设计、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四个标准化设计来实现。平面标准化设计,是基于有限的单元功能户型通过协同边的模数协调组合成平面多样的户型平面;立面标准化设计,通过立面元素单元外围护、阳台、门窗、色彩、质感、立面凹凸等不同的组合实现立面效果的多样化;构件标准化设计,在平面标准化和立面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提出构件一边不变,另一边模数化调整的构件尺寸标准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筋直径、间距标准化合计;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在平面标准化是立面标准化设计基础上,通过部品部件的模数化协调,模块化组合,匹配户型功能单元的标准化。以下以住宅为例介绍标准化设计的技术方法。

1.平面标准化设计技术

(1)模块组合户型标准化设计。户型标准化设计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明确有限的、通用的标准化户型模块。户型模块包括:卫生间、厨房、餐厅、客厅、卧室等基本模块。

(2)确定平面标准化协调模数和规则。相同基本户型下,制定开间不变、进深在一定基础上,以一定模数进行延伸扩展的设计方法。

(3)边界协同的系列基本户型平面标准化设计。在基本户型明确基础上,明确不同户型下的某一边为同尺寸,作为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通用边界,便于模块间的协同拼接。通过基本户型模块之间按照通用协同边界进行组合,与公共空间模块(包括走廊、楼梯、电梯等基本模块)进行组合,确定多种基本平面形状,形成不同的个性化平面。

2 .立面标准化设计技术

(1)饰面多样、模数化的外围护墙板标准化设计。通过预制外墙板不同饰面材料展现不同肌理与色彩的变化,饰面运用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涂料、面砖或石材反打,通过不同外墙构件的灵活组合,基本装饰部品可变组合,实现富有工业化建筑特征的立面效果。

(2)窗墙比、门窗比控制下立面分格、排列有序的门窗标准化设计,在采光、通风、窗墙比控制条件下,调节立面分格、门窗尺寸、饰面颜色、排列方式、韵律特征,呈现标准化、多样化的门窗围护体系。

(3)凹凸有致、错落有序、等距控制的预制空调板、阳台组合设计通过一形、L形、U形等标准化阳台形式,进行基本单元的凹凸扩展、组合扩展,形成丰富多样的空调板、阳台的立面设计。

3.构配件及钢筋笼标准化设计技术

(1)基于功能单元的构件尺寸模数协调设计。针对基本功能单元模块(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运用最大公约数原理,按照模数协调准则、通过整体设计下的构件尺寸归并优化设计,实现构件的标准化设计,便于模具标准化以及生产工艺和装配工法标准化。

(2)构件钢筋笼的标准化深化设计技术。 在构件外形尺寸标准化基础上进行钢筋笼标准化设计:统一钢筋位置、钢筋直径和钢筋间距。并建立系列标准化、单元化、模块化钢筋笼,实现标准化加工。

(3)埋件、配件的标准化设计技术。对于预埋在结构主体内的预埋件进行其型号、规格、空间位置进行符合统一模数和规定的标准化设计,便于在后续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工人对预留预埋进行标准化操作,提高效率和精度。

4.部品部件标准化设计技术

(1)厨房部品标准化设计。以烹饪、备餐、洗涤和存储厨房标准化功能单元模块为基础,通过模数协调和模块组合,满足多种户型的空间尺寸需求,实现厨房部品的标准化设计。

(2)卫生间部品标准化设计。以洗漱、淋浴、盆浴、如厕卫生间标准化功能单元模块为基础,通过模数协调和模块组合,满足多种户型的空间尺寸需求,实现卫生间部品的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模块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模数协调、功能模块协同、套型模块组合形成一系列既满足功能要求,又符合装配式建筑要求的多样化建筑产品。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二、工厂化制造

(一)工厂化制造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建筑业在人工红利逐步淡出的背景下,为了持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通过建造方式的转变,通过工厂化制造取代人工作业,大大减少对工人的数量需求,并降低劳动强度。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就是构配件工厂化制造,建造活动由工地现场向工厂转移,工厂化制造是整个建造过程的一个环节,需要在生产建造过程中与上下游相联系的建造环节有计划地生产、协同作业。一体化建造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分工、相互协同,系统集成。工厂化生产是生产建造过程中一个环节之一,需要统一在一体化设计的整体系统中进行批量化、自动化制造。在一体化建造系统下,工厂生产环节与现场建造环节在技术上、管理上、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深度协同和融合。

现场手工作业通过工厂机械加工来代替,减少制造生产的时间和资源,从而节省资源;机械化设备加工作业相对于人工作业,不受人工技能的差异而导致的作业精度和质量的不稳定,从而实现精度可控、精准,实现制造品质的提高;工厂批量化、自动化的生产取代于人工单件的手工作业,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工厂化制造实现了场外作业到室内作业的转变,从高空作业到地面作业的转变,改变了现有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方式,也规避了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现场不能作业或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体现出工业化建造的特征。

(二)工厂化制造的现状和问题

1.工厂化制造的标准化程度低

工厂化制造是一体化建造的关键环节,加工产品需要满足标准化要求。目前工厂化制造的产品还难以形成标准化和体系化。比如:预制构件类型较多,规格尺寸变化复杂;钢筋加工还存在大量现场下料加工的情况,没有通过在工厂设备进行一体化、批量化的放料加工。

2.工厂化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低

建筑构配件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其生产工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还不够完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人工干预、手工作业,作业工序间的衔接性、连贯性不够,导致生产系统的整体自动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偏低,没有达到工厂化制造应有的水平。

3.工厂化制造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工厂化生产的信息化应用还存在碎片化、单机操作等情况,基于BIM的工厂生产计划排产、物料管理、堆场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运输协同管理、施工协同管理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软件系统,不能指导应用生产;另一方面,在工厂化设备制造过程中,信息化数据还不能直接导入工厂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和制造,由于数据格式的不统一,生产设备的PLC系统还不能自动识别BIM的设计信息数据格式,不能直接加工生产,还需要人工进行对加工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再通过工作人员进行设备的数据录入,进行生产,一是浪费人力和时间,二是在大量的数据读取、翻译、整理、汇总和录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或失真,影响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4.工厂化制造与现场建造的协同度低

工厂化生产的产品要在现场进行集成建造,为保证建造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工厂生产需要与现场施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进行有效协同。技术上需要保证构配件产品与现场施工部位的连接接口的吻合,从尺寸上、位置上、性能上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管理上需要保证构配件生产的总体安排和进度与现场施工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进行有效协同,现场建造的管理信息与工厂生产管理信息实时共享、协同工作。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工厂化制造的技术方法

1.工厂化生产工艺布局技术

工厂化制造区别于现场建造,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特点,制造工艺工序需要满足流水线式的设计,衔接有序的工艺设计,满足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最大化要求。需要依据构配件产品的特点和特性,结合现有生产设备功能特性,按照科学的生产作业方式和工序先后顺序,以生产效率最大化、生产资源最小化为目标,以生产节拍均衡为原则,以自动化生产为前提,对生产设备、工位位置、工人操作空间、物料通道、构件、配件、部品件、配套模具工装等进行布局设计。

2.工厂化生产的自动化制造关键技术

工厂化生产通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代替人工进行生产加工,流水化作业,提高自动化水平。以结构构件为例,根据其生产工艺,确定定位划线、钢筋制作、钢筋笼与模具绑扎固定、预留预埋安放、混凝土布料、预养护、抹平、养护窑养护、成品拆模等工位,在工序化设置的基础上,通过设备的自动化作业取代人工操作,满足自动化生产需求。

3.工厂化生产的管理技术

工厂化生产处于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有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生产的运行。工厂化生产管理系统,需要建立与生产加工方式相对应的组织架构体系,组织架构体系的设置一方面需要保证各相关部门高效运营、信息对称,高效生产;另一方面需要与设计、施工方的组织架构体系有很好地衔接,能保证设计、生产、施工的整个组织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组织体系。

4.工厂化生产的信息化技术

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工厂化生产在结合机械化操作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又分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应用。技术层面主要是通过加工产品的设计信息能被工厂生产设备自动识别和读取,实现生产设备无需人工读取图纸信息再录入设备进行加工,直接进行信息的精准识别和加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实现工厂内部管理部门在统一信息管理系统下进行运行,信息共享、协同工作,保证生产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各个部门在工厂信息管理系统下进行信息的共享,信息自动归并和统计,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便于设计方、施工方了解生产状态,实现设计、生产、装配的协同。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装配化施工

(一)装配化施工的重要性

1.装配化施工可以减少用工需求,降低劳动强度

装配化建造方式可以将钢筋下料制作、构配件生产等大量工作在工厂完成,减少现场的施工工作量,极大地减少了现场用工的人工需求,降低现场的劳动强度,适应于我国建筑业未来转型升级的趋势和人工红利淡出的客观要求。

2.装配化施工能够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材料浪费

装配化建造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减少了施工用水、周转材料浪费等等,实现了资源节省。

3.装配化施工减少现场扬尘和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装配化建造方式通过机械化方式进行装配,减少现场传统建造方式扬尘、混凝土泵送噪音和机械噪音等等,减少环境污染。

4.装配化施工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通过大量的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的精细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品质的提升,结合现场机械化、工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了装配式建造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率提升。

(二)装配化施工的现状与问题

1.装配化施工的技术工法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装配化技术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现浇施工与装配化施工并行,工序化的工法还没有成形,同一工作面下,装配施工和现浇施工的工序先后顺序、工作面交接条件,资源的协同利用等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工法体系。

2.装配化施工技术的集成度不高

一体化建造的精髓在于产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装配化结构施工是部分内容,还有机电装配化和装饰部品装配化,结构、机电、门窗、装饰部品的集成化装配程度还不够高。

3.装配化的机械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现有的机械化装配,其机械化设备还停留在传统施工的机械设备层面,塔吊、泵车等,还满足不了未来建筑业关于一体化建造中施工环节的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要求。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装配化施工的技术方法

1.建立并完善装配化施工技术工法

在设计阶段优化利于节省人工用工、节省资源,避免工作面交叉、便于机械化设备应用、便于人工操作、利于现场施工的技术方法和设计方案。通过对装配化施工的工序工法研究,建立结构主体装配、节点的连接方式、现浇区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配套施工设备和工装的成套施工工序工法和施工技术。

2.制定装配化施工组织方案

在一体化建造体系下,结合工程特点,制定科学性、完整性和可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在考虑工期、成本、质量、安全、协调管理要素要求下,制定相应的施工部署、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相应的构配件吊装、安装、构配件连接等技术方案,满足进度要求的构配件精细化堆放和运输进场方案。

在机械化装配方式下,安装机械设备需要在设计方案中确定与构配件相配套的一系列工具工装,原则上要满足资源节省、人工节约、工效提高、最大程度地应用机械设备进行操作,选择配套适宜的塔吊、堆放架体、吊装安装架体、支撑架体、外围护操作架体等工装设备;在质量、安全方面明确构配件从原材料、生产隐检、运输、进场、施工装配等全过程质检专项方案以及全过程的质安管控方案。

一体化建造下的施工环节,需要在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成型的工程项目,根据工程定额工效和经验,在工程量明确(钢筋、混凝土)、工期明确、技术方案明确的条件下,经过科学分析和计算,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模板、支撑架体,产业工人以及间接资源的投入,做好资源的计划提前、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实现资源的统一配套。

3.实行精细化、数字化施工管理

精细化施工体现在时间上的精细化衔接和空间上的精细化吻合,时间上需要明确部品部件到现场的时间,以及现场需要吊装、安装构配件的时间,确定在一定时间误差下的不同构配件的单件吊装时间、安装时间、连接时间和相互衔接的实施计划;空间上做好前后工作面的交接和衔接,工作面是施工的协同点和交叉点,工作面的衔接有序和合理安排是工程顺利推进、工期得以保证的基本环节,既要保证工作面上支撑架搭设、构配件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的有序穿插,又要保证不同时间段下工作面与工作面的有序衔接和协同。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四、一体化装修

(一)一体化装修的重要性

装配化建造是一种建造方式的变革,是建筑行业内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建筑的功能和质量。装配式结构只是结构的主体部分,它体现出来的质量提升和功能提高还远远不够,应包含一体化装修,通过主体结构与装修一体化建造,才能让使用者感受到品质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

在传统建造方式中,“毛坯房”的二次装修要造成很大的材料浪费,甚至有的二次装修还会造成对主体结构的损伤,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也会带来很多质量、安全、环保等社会问题,是一种粗放式的建造方式,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故而,需要提高一体化装修的认识,加强一体化装修的管理,真正实现建筑装修环节的一体化、装配化和集约化。

(二)一体化装修的现状与问题

1.政策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有关取消“毛坯房”的相关政策,由于缺乏引导性政策和强制性措施,开发企业对开展全装修积极性不高,推进力度不大。

2.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出台

由于全装修成本费用计入营业税、契税的征收税基,增加了购房者的负担,提高了商品房价格。

3.质量保障措施有待建立

由于装修材料、部品采购过程不透明,装修施工过程监管不能保证,导致装修工程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需要建立并完善装修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4.一体化装修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主体结构与室内装修之间在设计、生产、施工环节脱节,造成技术与管理的“碎片化”,技术系统化、集成化程度低。因此,要完善一体化装修技术体系。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 一体化装修的技术方法

一体化装修区别于传统的“毛坯房”二次装修方式。一体化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等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同步施工,具有工程质量易控、提升工效、节能减排、易于维护等特点,使一体化建造方式的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一体化装修的技术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线与结构分离技术

采用管线分离,一方面可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维修、改造、更新、优化的可能性和方便性,有利于建筑功能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内装部品的维护、改造、更换,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破坏主体结构,更好的保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2.干式工法施工技术

干式工法施工装修区别于现场湿法作业的装修方式,采用标准化部品部件进行现场组装,能够减少用水作业,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可以规避湿作业带来的开裂、空鼓、脱落的质量通病。同时干法施工不受冬季施工影响,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技术间歇,工序之间搭接紧凑,提高工效,缩短工期。

3.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

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是指从单一的材料或配件,经过组合、融合、结合等技术加工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部品部件,再由部品部件相互组合形成集成技术系统。从而实现提高装配精度、装配速度和实现绿色装配的目的。集成技术建立在部品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集成化原则之上,将内装与建筑结构分离,拆分成可工厂生产的装修部品部件。包括:装配式内隔墙技术系统、装饰一体的外围护系统、一体化的楼地面系统、集成式卫浴系统、集成式厨房系统、机电设备管线系统等技术。

4.部品部件定制化工厂制造技术

一体化装修部品部件一般都是工厂定制生产,按照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规格的需求定制,装配现场一般不再进行裁切或焊接等二次加工。通过工厂化生产,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将部品部件标准化与批量化,降低制造成本。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五、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信息化管理是一体化建造的重要手段

一体化建造中的信息集成、共享和协同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建造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以BIM信息化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通过设计、生产、运输、装配、运维等全过程信息数据传递和共享,在工程建造全过程中实现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装配等信息化管理。

2.信息化管理是技术协同与运营管理的有效方法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不同工作主体在不同时域下围绕同一工作目标,同一信息平台下,信息及时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信息对称,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协同工作效率。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的关键在于“联”和“通”,联通的目的在于“用”。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就是把信息互联技术深度融合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把企业管理的流程、技术、体系、制度、机制等规范固化到信息共享平台上,从而实现全企业、多层级高效运营、有效管控的管理需求。

(二)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化技术应用是一体化建造中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在应用于一体化建造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专业性软件格式众多,缺少统一的交互格式

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软件是必备的载体,国内的软件,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缺少相应的国家标准,不管是设计软件,还是施工软件、造价软件、设备软件,都自我封闭,有自己的数据格式,相互不兼容,其生成的文件不能相互识别,也不能相互导入,这就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只能局限于单点应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集成性和完整性。

2.缺少设计、生产、采购、施工一体的信息交互平台

一体化建造的实现需要设计、生产、装配过程的BIM信息技术应用。通过BIM一体化设计、MES工厂化制造和装配化施工的应用,设计、生产、装配环节的信息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没有相应的接口和协同,会造成传递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不能达到协同的目的。

3.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还不成熟

针对一体化建造的信息化系统应用,一方面需要打通设计、生产、装配的信息链条,实现全链条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建筑、结构、机电、装饰部品不同专业在设计、生产、装配过程中各专业信息实时共享协同,再则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度、资源、资金、人力等方面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需要从企业层面的资源配置上进行信息化管理。

一体化建造技术方法-BIMBANK

(三)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方法

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的运营管理逻辑,通过管理与信息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管理精细化,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其技术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技术体系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一体化建造是在建筑技术体系上,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在工程管理上,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要实现两个一体化建造方式,必须运用协同、共享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两个一体化的协同管理。因此,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主要建立在标准化技术方法和系统化流程的基础上,没有成熟、适用的一体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就难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2.以成本管理为主线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只有将信息互联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实现生产要素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化配置,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化。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效率和效益上,因为它是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说,项目管理是建设企业管理的基石,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根本,项目过程管理要以成本管控为主线。这就需要企业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通过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过程。

3.满足企业多层级管理的高效运营和有效管控的集成平台

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的关键在于“联”和“通”,联通的目的在于“用”。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就是把信息互联技术深度融合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把企业管理的流程、体系、制度、机制等规范固化到信息共享平台上,从而实现全企业、多层级高效运营、有效管控的管理需求。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应实现以下五个“互联互通”的目标:

一是,企业上下互联互通。就是要实现“分级管理,集约集成”。“分级管理”指从企业总部到项目实行分层级管理;“集约集成”指由底层项目产生的数据,根据从项目部到企业总部各个管理层级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需求,各个层级中集约集成汇总。

二是,商务财务资金互联互通。就是要实现项目商务成本向财务数据的自动转换。商务数据向财务数据和资金支付的自动转换过程,应在项目的管控单位(子公司)实现,而非只在项目上实现。

三是,各个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企业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就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主干”,也就是建立贯穿全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进入“管理集成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四是,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就是要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路径,不断简化管理,最终实现融合。系统所用的语言、所涉及的流程,都必须与实际相符合,软件开发不能站在IT的角度,而需要站在实际管理业务工作的需求上。

五是,上下产业链条互联互通。上下产业链条互联互通,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的手段,去掉中间环节,实现建造全过程的连通。比如:技术的协同、产品的集中采购,通过信息技术将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相互协同,实现高效运营。

文章来源 | 《一体化建造》


扫描二维码关注BIMBANK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发表评论

坐等沙发
相关文章
幕墙 Revit 模型(LOD300)解决方案探索
幕墙 Revit 模型(LOD300)解决方案探索
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正在进行中……
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正在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必看!BIM 分阶段协同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必看!BIM 分阶段协同流程
五馆一中心BIM项目应用汇报
五馆一中心BIM项目应用汇报
【重磅】定了!取消投标保证金!取消投标报名!
【重磅】定了!取消投标保证金!取消投…
Autodesk也入局装配式建筑,投资Factory OS致力改变建筑业
Autodesk也入局装配式建筑,投资Factory…